article
stringlengths
3.04k
5.03k
### Index:0 《中国经贸》 中国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霍建国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01期 “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最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降低出口退税率到出台稳定出口政策,从人民币升值到成本上升,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愈加严重,给外贸带来了众多变数。中国政府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为目标,最终确保了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中国在国际市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全面回顾“十一五”时期贸易发展特征 总体看来,中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为五大发展特征: 特征一: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大国地位确立 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仍保持了持续、快速扩张态势。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4221.2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7.3%。2009年中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由“十五”的7.3%提升至9.7%,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贸易大国地位俨然确立。 2010年1~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6772.8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9万亿美元,若依此计算,中国“十一五”末对外贸易总额将是“十五”末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约15%,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增幅10.7个百分点。 特征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此类产品出口持续下降,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金融危机后,中国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支持与引导企业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扩展产业链、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等。截止到2010年11月,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也分别达到59.3%和31.4%,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3及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世界第一位,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 特征三:进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回落 “十一五”期间,为保持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进口,包括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实施进口便利化等,致使进口稳定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回落,贸易均衡发展趋势初步显现。2010年1~11月中国进口总值12534.3亿美元,进口增幅分别高于进出口增幅及出口增幅4.0及7.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之比为6.36%,较2005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 特征四:与新兴经济体贸易上升,贸易伙伴趋向多元化 “十一五”期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目前,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2010年前11月,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5.6%,较“十五”末减少了3.6个百分点;而对东盟、“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占比则分别提高了0.5及1.3个百分点,对拉美和非洲也提高了2.1和1.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发达国家贸易高依存度的格局逐渐趋缓,也使中国的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 特征五:加工贸易比重回落,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致使加工贸易占中国进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一般贸易比重则明显上升。2005年,一般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41.8%,2010年1~11月则上升为49.8%;加工贸易则由48.6%降至39.2%,下降了9.4个百分点。从中国的国情及比较优势来看,加工贸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助推器,而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仍是中国面临的艰巨任务。 综上所述,“十一五”期间,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然而,中国列外贸易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如贸易增长仍表现为粗放型、贸易条件未获得明显改善、贸易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出口经营秩序有待加强、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影响和制约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真正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 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向多元化转变,世界经济将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虽有所弱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但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仍远远大于新兴经济体,且大国竞争和战略发展意识正在突显,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和科学应对。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内外部环境压力较大 “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仍将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双重调整的压力。从外部环境来看,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增长主要来自量化宽松货币等财政刺激政策,缺乏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欧等国金融系统问题频出,刺激政策和通胀风险的两难选择,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凸显,加之复苏基础不够稳固,使得复苏进程仍将面临多重矛盾。经济发展的疲弱必将导致外需市场的萎缩,美国坚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必将导致全球市场产生众多新的矛盾,至少流动性过剩将会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中国的出口与进口面临较大的挑战与压力。从内部环境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结构失衡、收入失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仍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此外,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再次面临保增长和调结构的两难选择,这些都将给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压力。 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处于调整期 长期以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和主导地位,而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居次要的附属地位。一场金融危机打破了这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增强。“十二五”期间,发达国家长期累积的隐形矛盾将逐渐显现,经济将步入深度调整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从而必将助推多元化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但在这一过程中,大国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同主要发达国家的矛盾,不仅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分歧,而且利益冲突日益上升,欧美发达国家将凭借其经济优势持续对中国施压,竞争摩擦及合作因素将不断转化,对于中国外贸来说,扩大对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是必须的,但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仍难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更准确地讲,应该是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并且要在压力中逐步适应一系列的挑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规则的模糊性,当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尤为严重。随着中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在国际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加重。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国际经济格局,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美欧等国将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增加。同时,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国发展战略有所改变,开始更加注意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经济,美国的出口振兴计划在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一方面将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另一方向将会继续对人民币施压以缓解困境。此外,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问,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转型重点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地提出了“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和战略任务。因此,科学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对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构建中国在国际市场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对外贸易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符合开放型经济特点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用政策、法律法规和经济调节机制来协调和管理对外贸易。要进一步明确外贸的发展战略,从强调比较优势转向追求竞争优势,制定新的有利于企业转型的经济考核指标,重点兼顾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变贸易条件,追求贸易利益的最大化;要充分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兼顾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现实竞争力,发挥好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发挥外贸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对出口名牌商品在质检、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便利,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名牌出口企业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以形成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加快推进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 “十二五”时期,外贸能否走出困境,继续维持现有的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调整,面对当前国外面临的贸易限制升级及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外贸出口格局必须进行大的结构性调整,即加快推进对外贸易的梯度转移,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十二五”时期,如能基本形成上述结构性的变化,将有利于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被动局面,并将使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至少仍可维持10年。 鼓励多种形式的海外投资,加快构建海外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必须加强构建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包括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部分,逐步形成海外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扩大海外多种形式的投资是最佳的有利时机。要继续推行海外投资的便利化,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快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方面可摆脱单纯靠出口的被动局面,另—方面可巩固和发展当地市场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海外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 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采取有利措施做好应对工作不仅是确保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的需要。一是要深化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合作,全面构建和谐的经贸关系;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专业化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三是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加强对贸易摩擦高风险的监测预警,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同时要加快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依据WTO的有关规则,积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摩擦,维护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合法权益。
### Index:1 《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将成最大5G市场各大行业纷纷布局 中国将成最大5G市场各大行业纷纷布局作者:刘馨蔚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9年第12期word/media/image1.jpeg 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驱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据相关机构预计,未来5年,5G将为全球GDP增长贡献超过3万亿美元,2035年5G将拥有价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为全球带来2200万个就业机会。 11月21日,以“5G改变世界5G创造未来”为主题的2019世界5G大会(下称5G大会)在京开幕,旨在打造全球顶尖的5G合作交流平台、5G产业合作和资源整合优质平台,推动世界5G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应用场景变革,促进世界范围内的5G协同创新和产业成熟。 中国将成最大5G市场,携手全球伙伴共享成果 中国作为5G发展的领跑者,将5G视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大力推进5G建设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中国5G商用产品已经基本成熟。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按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在直接产出方面,10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在间接产出方面,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5G大会上表示:“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推动5G研发、应用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和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以及众多上下游相关企业,积极投身5G全球统一标准的制定,依靠自身在3G、4G时代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构建能力,与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国际伙伴共同协作,开展前沿探索,为5G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全球各方的高度认可。”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未来开放合作仍然是推动移动通信发展的全球共识,中国欢迎全球企业、研究机构共享5G发展成果。 “中国从不事先设定市场的份额。所有的企业,不管是中国企业、外国企业,都会在招投标的规则下公平、公正地展开竞争。工信部具有对电信企业招投标过程的监管职责,也是本着公开、公正、透明地去鼓励竞争,这个态度是明确、一贯、不会改变的。所有的企业要想再提高5G市场的份额,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把标书做好。我们真诚欢迎全球的企业、研究机构与我们一道,共同建设好中国的5G网络,共享5G的发展成果。”苗圩说。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郁白也认为,技术合作将使各方受益,欧洲和中国在5G技术上的合作是互利的。 统一标准是5G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载1G高清电影只需3秒、网络时延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满足1000亿量级的网络连接……如果把4G比作两车道的城市道路,那么5G网络的高速率、海量覆盖、极低时延等特性,使其相当于10车道的超级高速公路。 在5G这条“超级高速公路”上,要如何保证“安全行驶”? 苗圩认为,统一标准是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标准历程看,3G时代全球有3个标准,4G时代有2个标准。进入5G时代,各国电信运营、设备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推动形成了全球统一的5G国际标准。”苗圩称。 中科院院士陆建华表示,目前现有的通信方法在利用系统结构信息、处理大流量数据时会受到一些限制。必须直面的事实就是,5G的持续性仍面临严峻的形势。word/media/image2.jpeg “目前的发展思路会因为蜂窝基站容量的极限问题、空间问题而遭遇瓶颈。其次是安全问题,其中恶意机器的流量占比已经过半。再有就是利润产出的边际效应,中国移动也出现了下降的现象。”陆建华指出。 对此,陆建华建议,未来的建设目标需要面向网络信息体系进行建设,研究移动网络时代的新架构。这种新模式,可以将空间资源聚焦,大幅度提升資源利用率。而未来移动网络将从5G过度到无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5G“超大带宽、超低时延”的要求,在安全态势感知、恶意攻击防御、不良信息监测、数据传输安全等维度都提出了更多挑战,网络风险呈指数级增加。 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谈及5G安全时说,5G本身作为一个通信协议,目前还没有发现太明显的漏洞。但5G推动物联网的发展,5G和互联网把虚拟的网络空间及真实的物理世界连到了一起,人和物互联,物和物互联,这就对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未来通过物联网、通过5G网络,所有的网络攻击都有可能变成物理伤害。 具体来看,5G带来的安全挑战,主要集中在应用场景和接入的设备上。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陈华平建议,传统围墙式的安全防护手段已经失效,需要构建5G的“内生安全”,把单一的围墙式防护,变成与业务系统融合的多重、多维度防御。 运营商明确5G商用时间表,组队建设基站 继10月在中国通信展上发布5G套餐之后,三大运营商董事长在5G大会上再聚首。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中国电信持续加大5G建设研发创新投入,加大5G研发力度。并且,中国电信十分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发挥基础网络和云网融合优势。 此前,中国移动启动了“5G+”计划,目前正牵头50个国际标准。同时,设立5G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伙伴超500家。今年年底,中国移动将在50个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建设超过5万个5G基站,聚焦14个重点行业,打造4K/8K超高清直播等100个5G应用示范场景。 “5G不等于4G+1G,5G将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引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称。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合作伙伴,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表示,中国联通正致力于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冬奥等场景的5G相关技术应用,还将通过空中5G网络加上地面的千兆网络,将北京打造成“双千兆之城”,助力数字北京建设。 2019年,中国政府发放了5G商用牌照,正式启动了5G商用服务。目前,全国已开通5G基站11.3万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3万个,5G套餐的签约用户已有87万户。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透露,在5G基站建设方面,中国三大运营商将在2020年覆盖全部地级市。 三大运营商之外,第四大运营商中国广电的5G商用也有了明确时间表。中国广电董事长赵景春透露,中国广电明年就要面向个人推出5G商用,并将借鉴移动的网络建设经验。这意味着,移动或有望与广电组队,共同面对联通与电信共享5G基站的竞争。 对于5G用户们来说,最关心的或是资费问题。在如此快的速度下,套餐流量够用吗? 从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经公布的5G套餐资费来看,价格范围基本在120—600元之间。其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5G套餐从129元起步,最高为599元;中国移动从128元起步,最高为598元。和目前的4G资费相比,价格相对较贵。但同国际相比,这个费用已经很低。比如,美国、芬兰等国家主流运营商的5G套餐资费折合人民币在500元左右,韩国5G套餐的最低资费也要300多元。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随着5G网络建设的推进和普及,运营商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会逐渐降低,5G套餐的资费将会越来越低。 5G应用全面爆发,各行业企业纷纷布局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5G之所以跟前几代技术发展状况大不相同,有两点因素对全球的产业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全球5G部署的速度有很大提升,二是中国元素和中国力量的崛起。” 当前,中国各行业企业在纷纷探索如何利用5G实现数字化转型,形成千行百业的5G景象。 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5G大会上表示,中国在频谱资源、基站站址数量及建设能力、消费者的认知和需求、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度、政府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全球领先的。同时,中国拥有最完善的终端产业链与全球领先的5G技术,中国企业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占比超过50%。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中国具备条件把5G做成全球最好。 “中国5G牌照的发放和大规模建设,拉动了全球5G网络设备需求,有效促进了中国、欧洲及全球网络设备提供商的共同发展。”徐直军称。 在四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之下,徐直军预计,中国5G用户2020年会超过2亿。同时,5G也将促进应用创新和发展。中国涵盖19个行业、3900多家企业基于5G的跨行业创新,正在引领全球行业数字化。 华为在5G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始于2009年,累计投入20亿美元研发资金,目前在国际相关通信标准组织中的提案通过数量及专利声明数量,均位列全球第一,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60个5G商用合同,支持了全球40多个国家建设了5G网络。 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看来,整个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是“5G+AI+IOT”构成的下一代超级互联网。雷军称:“5G换机潮即将来临,这将对手机市场带来巨大利益。” 面对蓬勃兴起的5G浪潮,京东也在多个领域发力,完成了從产品到场景、再到行业的5G布局。 “京东与手机品牌商、移动运营商联合推出大型线下5G市场推广活动,累计覆盖人数约3.2亿。”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透露。 徐雷表示,过去6年,京东在技术方面投入的增速远超收入增速。未来5年,技术服务收入将成为京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核心动力,而5G具备重要的技术催化作用。 “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展望未来,可以明确地看到,5G技术的发展,将为零售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徐雷说。
### Index:2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中国工人扬威巴黎国际发明展等 中国工人扬威巴黎国际发明展等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第06期 中国工人扬威巴黎国际发明展 中国工人在日前落幕的第10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荣获8项金奖,其中著名全国劳模、曾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包起帆及其团队研发的“散货自动化装船系统”和“散货自动化卸船系统”荣获两项金奖,长春一汽一线工人齐嵩宇、孟庆长分别发明的“点焊机监控器”和“节能燃气保温炉”各获1项金奖。 据悉,于4月30日至5月10日在法国举行的第10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汇集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发明参展项目,共产生29项金奖。中国发明展团共带去17个参赛项目,一举荣获8项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和2项列宾竞赛鼓励奖,创造了中国发明展团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的最好成绩。 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代表中国发起的制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提案也于北京时间5月9日在德国投票获得通过。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转发的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投票结果显示,有14个国家同意该提案,包括丹麦、法国、德国、美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还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这也是中国在制定航运国际标准方面首次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参展项目得到了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评委会、评审专家们的高度赞扬,称中国展团“今年是无可争议的冠军”,中国展团的优异成绩意味着“中国政府在鼓励科技创新上面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美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世界最小白炽灯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使用一个碳纳米管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白炽灯,灯丝长1.4微米、宽13纳米。 美国加州大学的克瑞斯·里根团队,将一个钯和金电极分别黏附于碳纳米管的两端,碳纳米管则穿过一个硅芯片上的细小的洞,被置于真空中。当电流通过碳纳米管时,碳纳米管被加热并且开始发光,每秒释放出几百万个光子,其中的几千个光子进入眼睛。里根说:“这样,我们很容易看到光线,人眼对单个光子很敏感,但这个灯不太适合用来看书。” 科学家制造出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白炽灯,主要用它来作为一个“桥梁”——沟通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之间的不兼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称,熵随着时间而增加,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时间并不是单向的,无论你前后移动,都不会增加熵。那么,如何从量子力学理论过渡到热力学理论呢? 里根指出:“这个碳纳米管灯丝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点。它足够大,可以应用热力学的法则。但它又足够小,人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分子或者一个量子力学系统。” 该团队使用它来验证“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假设一个黑体(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它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能量,没有能量的反射和透过)释放出的热辐射可能是随机的。例如,一个热的白炽灯释放出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子,这些光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白光。 但是,因为这个碳纳米管灯丝能够被看作一个量子力学系统,里根认为,它可能并不会遵守这个法则——与更大的灯丝相比,它所释放的光子可能并非那么随意。 里根说:“量子力学应用于具有非常少的粒子的系统;热力学则应用于非常大的粒子。我们还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应用于中间区域,这个灯泡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救灾救援机器人研制成功 大地震发生后不能马上获取详细灾情,是救灾救援的国际性难题。如今,这一难题在我国得到破解:我国自主研制的“救灾救援危险作业”目前在北京成功完成了废墟搜救实战演习,今后可以大显身手了。“救灾救援危险作业机器人”项目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由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承担。5月12日在国家地震救援紧急训练基地内进的实战演习中,40kg级旋翼飞行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让观者拍手叫绝:在指挥部下达废墟搜索命令后,该机器人成功完成自主起飞、空中悬停、航迹点跟踪飞行、超低空信息获取、自主降落等科目,实现了对地震废墟区域的快速信息获取与实时影像回传。 据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沈阳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齐俊桐介绍,旋翼飞行机器人最大任务载荷为40kg,最大巡航距离可达到120km,最高可在高度3000m高空(海拔)飞行,最大巡航时间1.5小时,抗风能力不小于6级。与无人驾驶飞机相比,旋翼飞行机器人有两大优势:可以较长时间定点悬停,获取目标地的详细影像资料;能够垂直起飞降落,不需要跑道。除了地震救火救援,该机器人还可用于输油管线和高压输电线的巡检等危险作业。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获重大发现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进展顺利,前不久,一号孔钻进孔深741.5米,为地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物样品,揭示出北川一映秀断裂带规模巨大,断层岩类型丰富,尤其是地震断层泥的规模罕见。 据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585米之下发现几十米厚的由黑色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北川一映秀地震断裂带,特别是厚度达20米的断层泥,实为罕见,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升的最好见证。同时,在O至720米深度的彭灌杂岩岩心中,发现20余条产状不同、规模不等的古地震断裂带,为重塑地质历史中的地震活动及活动周期提供了科学证据。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对3000多次余震的监测以及随钻时实流体监测,初步表明:氦、甲烷和氡的流体异常与余震有密切关系,为研究地震与流体异常的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是研究地震机制和捕捉余震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地震发生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地震断裂和地震机理,也是世界上最快回应大地震的一项科学钻探工程。 据了解,“WFSD”项目自去年11月6日正式启动,在龙门山北川一映秀断裂及龙门山前缘安县一灌县断裂附近实施4口科学群钻的基础上,开展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地震物理、流体作用和流变学等多学科研究,对大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进行多学科观测和测试,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及地震发生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岩心以及通过主动震源地震成像和观测,识别活动断裂各种构造要素,测量断裂破坏带的宽度和破坏强度,确定断裂的构造属性。 中科大建成世界首个光量子电话网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在实用化量子通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由实验室走进了日常生活。 据介绍,量子通信是量子力学和经典通信的交叉学科,有着传统通信方式所不具备的绝对安全特性,在国家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将量子通信理论进行实用化的研究,但因实验器件的不完美性和缺乏真正的单光子源,量子通信系统的安全通信速率随着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量子通信系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内,不具备应用价值。 2003年,韩国、中国、加拿大等国学者提出了诱骗态量子密码理论方案,彻底解决了真实系统和现有技术条件下,量子通信的安全速率随距离增加而严重下降的问题。2006年夏,中国潘建伟小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欧洲慕尼黑大学一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实现了诱骗态方案,同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其中,潘建伟小组最近完成的实验又将绝对安全通信距离延长到200公里。 此后,由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增兵、彭承志等人组成的团队针对量子通信实用化展开了攻关研究,研制成功量子电话样机,并在商业光纤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网,节点间距达到20公里,实现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和3方对讲机功能,真正实现了“电话一拨即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 发光膏药:30分钟内摧毁癌细胞 目前,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一种发光药膏通过释放光线可治愈伤口和摧毁皮肤癌细胞,其形状有点儿像创可贴。 这种条状柔韧性塑料药膏内置了数十个发光二极管,可对皮肤癌细胞轰击高能量光束,同时,一种特殊的药物将涂抹在皮肤上起到化学治疗作用,该药物可以吸收光线,对癌细胞产生攻击作用。在此之前医学领域对皮肤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让该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高强度激光照射下,每次进行6个小时的治疗。 目前,这种新型药膏能够释放出相当于电视机的电流,患者戴在手指上一点也不会影响从事家务或处理手头上的事情。科学家在牛津郡的实验室对这种药膏进行早期测试时,发现其在短短30分钟内便能杀死癌细胞。据悉,这种药膏的表面上散布着数百个4毫米大小的橙色发光二极管,这些微型发光二极管可起到无痛治疗皮肤患处的作用。这种新型药膏是由Polymetronics公司研制的,该公司执行董事史蒂夫·克雷梅特说:“当前治疗皮肤癌的费用较高,这种新型药膏贴在患处非常方便,患者无须住进医院。我们在培养皿测试发现这种药膏能够在短短30分钟内快速杀死癌细胞。” 这种发光药膏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投入临床应用,专家们希望未来两年内它能够在英国医学领域推广。 含铅量高的云层可帮助地球降温 一个由美国、德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空气中的含铅颗粒对云层中冰晶的形成极为有利,这不仅对降水有利,可能还对整个气候有影响。 云层中雨雪冰晶的形成必须有微小颗粒作为凝结核(又称冰核)。通常充当冰核的有悬浮在大气层中的尘埃、煤烟甚至细菌。科学家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以及美国落基山脉进行云层化学成分研究时发现,含铅颗粒也是冰晶赖以形成的最有效的冰核之一。因此,含铅颗粒可以有效促进雨雪形成。 他们还意外地发现,铅颗粒含量高的云层能够更有效地将地球表面散发的热量辐射到大气层之外。这就证明,含铅量高的云层实际上可起到帮助地球降温的作用。 科学家们由此推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含铅汽油的广泛使用和发电站的大量铅排放曾引起较严重的大气铅污染,由此造成云层中的矿尘颗粒普遍含铅。与现在含铅量较少的云层相比,当时的云层将更多的地表散热辐射了出去。如果没有这个因素,温室效应到目前可能要更加严重。 研究发现焦虑症抑郁症新疗法 美国科学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在大脑发育和焦虑症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细胞机理在焦虑中作用的认识,有可能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提供靶点。 新的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哈维尔·佩雷斯小组对小鼠体内的FGF2水平进行了检测,并按焦虑程度的高低繁育了超过19代的小鼠。研究发现,试验结果与先前的临床研究完全吻合,FGF2水平的高低与小鼠焦虑水平直接相关,而且环境强化也可降低焦虑程度。当研究人员为高度焦虑的小鼠提供一些新的玩具后,其FGF2的水平出现回升,焦虑状况有所减轻。研究人员同时指出,FGF2疗法仅对缓解高度焦虑有明显效果。 此前研究发现,抑郁症会对神经发生的机制产生影响,降低新生脑细胞的产生和结合。试验后,有专家认为,FGF2的浓度表明了焦虑和绝望的程度,FGF2可以保护新的大脑细胞。 法国波尔多大学医学院主任皮埃尔·维琴佐·皮埃萨称,这一发现或许能为焦虑症提供一种直接针对病因的全新的疗法,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仅仅只能通过提供镇定剂来暂时缓解患者的痛苦。 菠萝叶纤维纺织系列产品研制成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从菠萝叶片中提取纤维用于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的整套生产技术和设备,并开发出系列产品,可使我国每年大量废弃并污染环境的菠萝叶得到充分地综合利用。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科技人员从1996年开始研究从菠萝叶中提取纤维,用于纺纱及服装制造的技术和设备。目前,他们已经研制成功从菠萝叶纤维提取、纤维处理、脱胶、纺纱等一整套技术和设备,用精纺出的菠萝纤维纱与制衣厂、制袜厂、毛巾厂等厂家合作,生产出了衣服、袜子、毛巾等六大类几十个品种的服装。产品具有抗菌、除异味、驱除螨虫等特殊功效,设备和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 Index:4 《商场现代化》 中国工商银行A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A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作者:刘伟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3期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作为服务业,越来越看重服务营销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其经营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向服务营销转变。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商业银行A银行的服务营销的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起服务营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银行服务营销现状问题 一、A银行的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银行业越来越重视服务营销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A银行适应时代潮流,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了营销的观念,并且在实践摸索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营销设施和营销手段。 1.对当地金融市场十分了解 与外资银行不同,由于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共性,A银行对当地金融市场已经十分了解,在多年的经营运作过程中,A银行己经基本掌握了当地客户的需求,较容易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提供进一步的服务。 2.服务品种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A银行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去满足客户,其提供的服务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中间业务上,近年来,A银行相继推出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保险证券买卖、个人理财服务、代理支付、信息咨询等服务,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品种。 3.拥有庞大的分销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A银行己经建立起庞大的分销渠道。在直接营销渠道上,与外资银行在中国大多只有为数不多的分支机构相比,A银行通过在各城镇广设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直接营销网络:目前,A银行直接管理的营业网点68家,自助银行43家,分销渠道比较庞大。 4.拥有庞大的客户群 A银行在多年的经营中,与国内企业特别是当地的企业已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形成了广泛的客户群体,A银行建立起来的这种银企关系在短期内仍不容易被打破。 二、A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A银行在服务营销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A银行服务营销基础还很薄弱,特别是在服务营销管理模式、营业网点服务和每一个网点的营业厅的服务工作方面,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 1.以“部门银行”为主要特色的服务营销管理模式亟待改革 目前,在管理运行模式上,A银行仍然实行“部门银行”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弊端,急需要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 (1)前、中、后台业务分布存在的问题。“部门银行”前、中、后台划分不清、配合不协调。如:前台窗口本应多为客户提供产品营销服务,但有时因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占用较多的录入操作时间和人力、物力,而无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业务咨询,以及得到财务建议的需要。有的业务可以从前台移到后台集中处理,避免前台耗费更多窗口时间、客户也多花时间等候。 (2)部门职责不清、易造成互相推诿。“部门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和调动内部资源的能力都受到体制阻隔,不能依据客户或管理的性质差异提供有区别的服务。比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A行的住房贷款业务原先由专业的管理部门——消费信贷部进行管理,当遇到业务处理中存在的制度、核算问题,前台都通过运行管理部反馈。由于机构的整合,目前最直接的办法应由运行管理部向总行的相关管理部门报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经常遇到上级行认为应由对口部门上报有关问题,即由个人金融业务部、信管部进行上报解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发觉对口部门对前台业务的处理不熟悉,对业务的处理无法起到指导的作用。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工作效率极低。 2.营业网点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与过去对比,A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在: (1)规范化服务不到位。一是服务态度冷淡,为数不少柜员是缺少“三声”服务,甚至是最基本的迎声;二是着装不规范,有的支行有统一服装,但柜员尚未养成按规范着装的习惯;三是服务标识、用品较为零乱如业务引导标识、提示牌、玻璃橱窗宣传语、供客户使用的笔等各行不一。 (2)临柜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一是服务效率低,速度慢,客户意见较大;二是有些员工业务素质单一,对新产品一知半解,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有的客户为一笔业务多次往返,甚至出现误导客户的现象;三是业务差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还造成不良的影响;四是缺少必要的营销 技巧及沟通能力,灵活性差,柜面的营销功能弱;五是排队出现不正常现象。有些网点柜台一边排长队,而另一些柜台员工却“闲着”。 3.营业厅服务存在短板 A行营业厅服务现状并不容乐观。无论是营业厅的服务环境等硬件设施方面,还是服务人员等软件方面的服务水平都存在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具体表现在: (1)硬件方面的不足,主要包括:第一,柜台上方扩音器效果不佳,柜面上经常发生客户听不清楚柜员所说的,柜员听也听不清楚客户所讲的。第二,“凭条台”提示字体太小,客户无法及时发现凭条的所在位置。同时在凭条台放置相关凭条台,剩余面积较小,客户填写相关资料不是很方便。 (2)服务人员在营业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柜员与大堂经理分工不明确。众多支行均存在客户排完长队办理业务时,柜员仅一句:“资料不齐全,具体咨询大堂经理。”便将客户打发走,这种情形势必会使客户产生不满情绪。第二,大堂经理主动服务性差。有的大堂经理虽坐在营业厅内,但当客户进入营业厅时,并没有主动上前询问需要办理何种业务、提供专业的指导,进而没有很好地履行大堂经理识别、分流、引导客户的职责。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A银行服务营销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表现为: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观念 从前述A银行营销中反映的问题看,主要还是没有真正确立客户导向型的服务营销理念。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更新营销理念,真正确立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经营思想,进而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心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管理;营销的目标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2.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 在市场营销方面,A行应该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认同度为目标,建立了分层次市场营销体系,分行和网点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开展直接营销,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水平。 (1)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统一对外营销窗口,整合有关部门的职能,实施本外币一体化营销。个人金融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和机构业务部作为前台营销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客户经理、营业网点、电子网络等渠道资源,承担各类本外币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结算等中间业务的营销管理与组织协调职能,并直接营销分行重点大客户。会计结算部、电子银行部、国际业 务部、银行卡业务部等作为产品支持部门,负责为前台营销部门提供产品支持和技术保障。同时,为加强营销部门之间、营销部门与产品支持部门之间的协作,应该建立和完善有关信息沟通与利益共享机制,加快产品创新速度,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2)改变过去“分行管理、支行营销”模式,建立“分行营销--分支行联动营销--支行营销”的多层次营销体系。根据业务规模与贡献度,每年初由分行业务发展委员会将所有潜在和存量法人客户划分为重点、中等和中小客户三类。分行本部前台营销部门负责直接营销重点客户,分行与网点支行合作营销中等客户,网点支行独立营销中小优质客户。 3.优化网点布局和功能分区改造,实现不同需求分流 在网点布局上,应该重点明确,思路清晰,加大力度。目前,A行网点的业务发展趋势是老市区“山穷水尽”,而新市区“生机无限”,因此,在网点布局整合上,一是确定全行一盘棋,应打破以行为界,就近整合(尽管存在通存通兑,有些特殊业务仍需到原网点办理),强调服务营销半径,尽量减少客源流失,最大限度方便客户;二是将现有效益好、潜力大的营业网点,逐步升格为服务功能齐全的品牌网点。 在网点装修上,更多吸取其他行的经验,区分现金区、非现金区、理财区、大堂经理区和自助服务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变“高位侧身”服务状态,增加与客户的交流,增强亲和力。灯光的设置、装修材料的选择,柜台的摆放不但要满足功能性要求,更要体现出对客户的重视和关怀。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实现不同需求分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排队问题。 参考文献: [1]杜芹平张洪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叶韶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9 [4]王淼: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6 [5]巨引正陈淳:银行排队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问题与探索,2007,(12):29-31
### Index:6 《中国集体经济·上》 中国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几点启示 中国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几点启示 作者:孙志强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04期 摘要:亚洲金融风暴曾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金融风暴,中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暴;中国经济;应对措施 一、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 (一)国外投资减少,资本外流加速 东南亚是中国外资来源的主要地区,亚洲金融风暴使上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下降,这些国家或集团开始从中国收缩资金。欧美跨国公司基于对投资环境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考虑,对中国的投资也显得更加谨慎。由于周边国家汇率贬值,产生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在国际收支的贸易和资本项目出现连续、巨额双顺差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促使大量资本的外流。同时,也使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难度增大。 (二)竞争加剧,价格竞争力削减 首先,为了减少金融风暴的影响,东南亚各国纷纷出台了各种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措施以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其次,他们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使得中国的商品及劳务价格高于东南亚各国,价格竞争力被削减。再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上述原因,使中国在第三方市场同东南亚各国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三)出口减少,经济增长趋缓 由于东南亚各国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比较大,直接影响到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同时,有些国家借金融风暴之名,人为地压低出口产品价格、扩大出口,使中国外贸企业的盈利水平受到削弱,出口难度增大,经济增长减速。 二、中国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措施 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推进金融改革 1997年11月,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金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解决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问题。伴随着这次会议的召开,国务院积极深化金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措施: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4大国有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相继颁布了《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等7项规定,成立保监会,关闭了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并于1999年开始,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第5次清理整顿,近6000亿元不良资产被核销。 (二)针对金融发展新问题,提出金融监管新要求 199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分析了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新问题,指出国际资金的加速流动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金融运行风险的增加。针对这些新问题,中国建立和健全了相关法律制度,并形成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人民银行对银行业、信托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另外,政府对人民银行自身机构进行了改革,原有的省分行被撤销,改成9个大区行,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得以加强。 (三)抓紧进行结构调整,审慎开放资本市场 1999年11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在2000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又指出:“不断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在这里,无论是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还是进行结构调整,其实质都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靠对外贸易驱动向国内消费驱动转变,夯实经济基础,增加抵御风险能力。2002年2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善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周旋,谨慎把握资本市场开放的时机和程度”。这次会议把“谨慎把握资本市场开放的时机和程度”提升到国际战略高度,并从法规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有效削弱了因资本市场开放过度而带来的金融风险,推动中国现代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创造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四)形成开放新格局,提高外资利用率 1997年12月,在会见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代表时,江泽民提出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强调“要更加努力地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把利用外资提高到新的水平”。在这一政策引导下,中国改变了通过特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区、开发区等特殊政策和优惠引进外资的旧有模式,逐步取消了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更加注重“走出去”。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加注重将外资引导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等产业,把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研发机构和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来。这些措施优化了外资利用结构,提高了利用外资水平,化解了金融风险。 总之,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态势,结合本国实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深化了金融改革,加快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步伐;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金融机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理顺了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下,规范金融秩序、健全金融法制,把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减小了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三、几点启示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力更大、波及面更广,且愈演愈烈,已使全球多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不明朗的形式和不确定的前景,使国家宏观调控决策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功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在科学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借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合理地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提高早期应对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工具不断增多,交易形式不断翻新,国际市场资金流动加速进行,使我们处于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对金融的预警和监管变得愈加重要。首先,预警指示要早期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其次,预警范围要全面化。资本市场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其各种数据和指标的变化十分频繁和复杂,不能仅仅从宏观角度进行监测和预警,而应该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要充分重视和全面分析各种经济指标,必要时,实时追踪相关数据的变化。此外,应建立反应快速、行之有效的预警、控制和救援机制,在早期预警基础上,切实做好控制和救援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加强金融监管是由金融业的本质所决定的”,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资金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多变的趋势,如果不对金融市场进行恰当而有力的监管,势必会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安全。事实证明,“金融越发展,安全越突出,监管越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要加强对各类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仅要加强对内监管,而且要加强对外监管,同时还要对监管者进行监管。应该将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对冲基金都列入监管的范围。要规范各种经济活动,监管各个经济实体、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准入、运行和退市以及国际游资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的监管,增强监管机构的调控力,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继续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首先,进一步加强立法体系建设。立法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跟进,加快信托、期货、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等领域的立法。其次,继续完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据依法治国方针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确保金融体系健康有序发展。再次,确立新形势下的金融观,进一步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增强金融法制意识。 (四)在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实现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 尽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克服结构性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外资、过分依赖出口和利用外资形式单一等缺陷,控制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非理性发展。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化结构来实现经济发展,而不靠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将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掌握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非洲、中东、东盟、拉美等市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 (五)改革经济增长模式,拓展外汇使用途径 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需求减少,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出口贸易上,而应转变到扩大国内消费上来。因此,一是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提高民间消费水平。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精神指导下,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折扣等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要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份额,使人民更多地享有发展成果,避免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避免因产能过剩而导致对出口过度依赖的恶性循环。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金融问题和财政问题是紧密结合的,如果财政出现了问题,金融的稳定性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投资应该在财政基础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将钱投到“未来增长瓶颈”上去。实现投资可持续发展,不能釜底抽薪,不能因只顾眼前而为未来埋下隐患。集民意、聚民智,积极拓展外汇使用途径,改变绝大多数外汇集中于国家的局面,分摊国家外汇储备压力,减轻国家的投资压力和外汇风险。要逐步实施个人、家庭购买外汇政策;要积极学习海外投资经验,扩展个人、企业的海外投资空间,深化“走出去”战略。 (六)谨慎推进国际化进程,使本国实际和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 在正确处理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关系基础上渐进、谨慎推进金融开放。一是要继续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支撑产业体系。二是要确定适度的外资利用规模,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使本国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不应超前或滞后。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
### Index:7 《WTO经济导刊》 中国应对大区域主义三部曲 中国应对大区域主义三部曲 作者:张磊应品广来源:《WTO经济导刊》2015年第04期 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发展部主任的著名经济学家温特斯(L.AlanWinters)在上海演讲时指出,中国可以“联欧抗美”,通过与欧洲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对抗美国主导的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在目前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僵局的形势下,美欧都试图借助“大区域主义”推行自己的经济模式。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美欧双方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美欧在区域主义问题上的差异性,确实为中国“联欧抗美”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并非中国应对大区域主义的唯一路径。在联欧抗美的基础上对欧美分而治之,并重提多边主义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多边体制,引导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向多边体系回归,才是中国贸易政策的首选。联欧抗美的可能性及可行性美国和欧盟主导的大区域主义都试图超越WTO多哈回合的谈判内容,处理那些尚不具备多边谈判条件的问题。但是,美欧在大区域主义的目标定位上存在重要差别,这为中国采取联欧抗美策略提供了空间。美国推行大区域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行美国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手段是推行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标准。比如,TPP就是通过制定国际贸易新标准的方式,动员其他成员采取美国的经济模式,弱化中国和欧盟推行的经济模式。如果主要国家都加入了美国区域贸易协定,那么美国模式就会逐步建立,其他国家将很难改变这个状态。美国和欧盟正在协商的TTIP虽然与TPP所涉领域相似,但它是一个“活协议”,是欧美共同合作应对任何时候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欧盟而言,TTIP是欧美双方推广它们所共同认可的世界贸易体系的一种方式,同时TTIP也可以保证欧盟不被美国排挤出规则制定的市场,成为牵制美国的一道防线。目前,我国正在建设18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2个已经生效,6个在谈。但是,目前构建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仍主要聚焦传统经贸领域,采纳的是“较低”标准,尚无法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要求。考虑到欧盟本身就是从传统经贸领域一体化向经济、社会、政治一体化演变的产物,与欧盟开展区域合作是在国际经贸领域从“低标准”向“高标准”过渡的有效方式。而且,不同于美国主导的TPP有排斥中国的考虑,欧盟和中国之间的经贸谈判具有包容性和建设性。相比美国,欧盟也更具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因此,中国应当争取同欧盟紧密合作,防止美国主导的区域主义对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造成毁灭性冲击。中欧之间紧密的区域合作,至少可以对TPP构成缓冲或反抗的力量。同时,对 于中国而言,这也会约束欧盟在TTIP下的选择。中国还可以在区域贸易投资协定方面借鉴欧盟发展优惠贸易协定的经验,加快与东盟深度一体化,推动东盟十国发起、中国也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深度发展,对冲TPP的外部影响。欧美分治的方法和策略在联欧抗美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对欧美采取分而治之策略。欧美分治的基本出发点是“联欧但不偏欧”、“抗美但不排美”。中国同欧美之间当前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是经贸利益问题。秉持共同价值观并面临与中国之间巨大贸易赤字的欧美,极易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知识产权和公平竞争等领域结成同盟向中国施压。对中国而言,理性和柔性地回应欧美的经贸压力,是瓦解可能形成的“大西洋联盟”的有力武器。由于中欧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只要能够平衡经贸利益,中欧关系就能平稳长期发展,而友好的中欧关系,对平衡中美关系有巨大影响作用。中美关系除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地缘政治利益、全球战略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中国从长远和大局的战略高度,灵活变通地加以处理。欧美分治的方法之一是同时启动并区别对待中美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作为中方首次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进行的投资协定谈判,目前已进入到开始文本谈判的实质性阶段。如若协定达成,不仅可能成为中国与其他多数贸易伙伴投资协定的模板,部分内容还有望被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世贸组织。中美投资协定的达成也会大大缓解中国所面临的TPP压力。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在我国现行体制与美国所提框架之间求同存异,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业开放等领域达成共识,应当成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聚焦点。中欧投资协定首轮谈判也已正式启动。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除了可以借鉴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经验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外,更多的焦点应该集中在如何逐步取消各自的贸易和投资壁垒,特别是互相开放服务业。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本身就是对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一种牵制,可以通过给予欧盟更多互惠利益的方式刺激美国的谈判神经,换取更多符合中国利益的谈判筹码。不管是在中美还是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过程中,都可以秉持“探索实体标准的深化,保持程序机制的灵活”的理念,在满足欧美以及自身发展需要向更高标准迈进的同时,保持具体实施机制的灵活性。同时,中国还应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参与TiSA谈判不仅能够牵制美国希望在经济上遏制正在崛起的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而且有助于引导区域主义回归多边。尽管TiSA也是由美国主导,但是与TPP显著不同。TiSA仅限于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自由化,延续WTO的思路允许成员保留区域特色,在更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是多边的、全球性的贸易协定。显然,TiSA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西方国家也更能接受中国加入TiSA。而且,尽管美国最 不情愿中国加入,欧盟却对中国加入持欢迎立场。在TiSA的谈判中同时采取“联欧抗美”和“欧美分治”的策略,更能体现中国的利益。回归多边的必要性和可行方案美欧主导的区域主义是通过超越WTO框架的方式酝酿深层次的变革,直接影响着被区域主义同化的成员方对WTO谈判的立场。一旦区域主义取代多边主义成为主流,全球贸易将丧失多边体系赖以存在的“公平”价值,沦为大国主导的碎片化的贸易体系。显而易见,区域主义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因为它把没有参与谈判的国家排除在外,加剧了贸易不平等,损害了小国和弱国的利益。中国应当重提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多边主义在过去给全世界带来了利益。特别是对于拥有较小实力的国家而言,多边主义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多的权利。中国应当推动更新多哈回合的谈判议程,或者尽快结束多哈回合谈判,然后启动新的WTO谈判。新的谈判应当对TPP和TTIP等美欧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对TPP和TTIP涉及的领域在WTO谈判中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推动多边体系下有关一揽子协议和共识原则的改革,启动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向多边体系回归的可能性的研究。比如,根据“关键多数”(criticalmass)规则,如果参与协议的谈判方所占世界贸易量总和超过90%,则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协议中的开放内容对所有WTO成员皆适用。目前TiSA成员所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已经占比约68%,如果中国等其他成员加入使得比例超过90%,那么按照关键多数的途径,TiSA将不再是诸边协议,而进入WTO多边体系。此外,还可以评估在WTO中推动更严格的对区域主义进行监管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比如,《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24条规定了可以对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进行审议,但在GATT或WTO的历史上,这款协议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中国应该推动该条款的充分利用,实现其功能。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联合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建一个新的区域贸易体系,采纳比美欧主导的区域主义更低的标准,形成与美欧对抗的局势。这个说法存在误导。这是因为,一个“更低”的标准无法适应和指导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也不可能依靠低标准构筑与美欧相抗衡的体系。急迫地加入TPP谈判也并非最符合中国利益。就算中国能够在短期内加入TPP谈判,其对谈判结果施加决定性影响的可能性也不大。实际上,很多国家要求公开TPP谈判信息的目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取得成功。正如温特斯所言,在TPP的产生和协商过程中,对于中国的加入,外界总是存有敌意。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保持观望的态度。在等待的同时,中国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相关体制改革上。美欧主导的区域主义不会给中国带来想要的政策,中国也不应该总是强调自己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制度或政策。事实上,中国是可以从世界贸易体系或规则中受益的,所以中国的制度和政策应该 更多顺应世界的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继续坚定地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同时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建设新型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上海自贸区等试验性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高标准、全覆盖新型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风险的能力。比如,可以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讨在中国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机制的可行性。关于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领域也是如此。(本文受上海高校智库项目、上海高校“085工程”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作者:张磊,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应品广,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编辑|赵丽
### Index:9 《科技资讯》 中国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初探 中国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初探作者:梁加措来源:《科技资讯》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在对甘南州境内中小企业调查的基础之上,以中国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为例,从该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环境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该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经营状况。 关键词:甘南分行信贷业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43-02 商业银行把做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自己盈利利润的又一重要来源。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北依兰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日新月异,2008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川、滇、甘、青四省藏区的支持力度,其境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更是不可忽视,中国建设银行甘南分行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其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 1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1.1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环境背景 1.1.1甘南州经济发展状况对该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 甘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68.91万,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甘南州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畜产品、水电、矿产、旅游和山野珍品五大资源优势明显。2011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1.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6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06元,固定资产投资123.74亿元。总体来看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甘南州的中小企业又是经济发展的主角,企业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业的支持,因此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1.1.2甘南州境内中小企业状况对该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 甘南州工业基础薄弱,虽然甘南州地方民族工业已经初步形成以畜产品加工、水电能源、采矿冶炼、藏医药和山野珍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五大资源优势下的州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目前甘南州共有中小企业17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户,小微企业1612户,小微企业注册资金共65.92亿元。从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甘南州中小企业涉及生产领域广泛,同时部分企业处于初步阶段,离不开流转资金的强大后盾,而企业的这些融资方式将影响到建行甘南州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方针策略。 1.1.3甘南州金融机构情况对该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 在甘南州范围的金融机构有中国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甘南分行,中国工商银行甘南分行,中国邮政银行甘南分行,甘肃银行甘南分行,甘肃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数量多,且竞争对手实力强,所以建设银行甘南分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将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需要强有力的营销策略。 1.2当前建设银行甘南州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状况 1.2.1建设银行甘南州支行信贷业务产品情况 目前建设银行甘南州支行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推出了“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成长之路”和“速贷通”两种信贷产品。其中“成长之路”信贷产品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由于生产项目投资和经营周转需要得到银行长期持续的信贷支持而推出的,其办理程序依次为受理,评级授信,额度支用,贷款发放,还款。另外“速贷通”信贷产品是针对小企业由于生产项目投资和经营周转急需资金但又无银行授信额度情况下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放款。 1.2.2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情况 该行客户公关的目标主要为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华羚酪蛋白股份有限公司、安多投资公司、甘南燎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市恒达综合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 自2009年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以来,该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8100万元,发展中小企业客户23户。该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单位:万元)。 从以上信贷业务营销情况来看,该行开发的中小企业客户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有新的生产领域需要开拓。 2建设银行甘南分行在经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2.1建设银行甘南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权限低 由于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战略方针。虽然建设银行省分行及支行均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经营中心,但分行信贷经营中心仅仅是挂靠公司业务部下的二级机构,并没有独立的经营职责,起到的只是任务指标的下达,业务发展状况的统计作用,而且承担直接对外营销职能的该行并没有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更没有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团队。 2.2信贷投放领域过于集中,资源配置失衡现象突出 该支行信贷资金的发放领域并非涉及到区域每个企业,而是在某些领域存在信贷真空现象,如贷款主要发放给一些当地知名企业,如甘肃华羚酪蛋白股份有限公司、安多投资公司、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而一些养殖业领域或者林木业领域却未涉及,同时信贷资金推向大户的趋势相当明显,使得某些小型企业根本没法得到信贷资金。 2.3建设银行甘南分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体系不完整 第一,贷款担保的核定不是很灵活。为了降低不良资产,建设银行甘南分行改变了粗放型的银行管理模式,在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考察的同时,严格了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并普遍上收贷款条件和要求抵押担保。因此在机构设置,产品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难以适应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要求。 第二,运用的贷款定价方式不是完全合理。该支行定价因子并不健全,定价因素只把借款人信用等级及贷款所采用的方式囊括在内,却剔除了贷款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预期利润,客户贡献度等定价因素,此外该行基本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无法满足贷款的价格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要求。 第三,贷款营销体系并不健全。在严格的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下,贷款营销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贷款风险责任。由于该支行信贷人员在中小企业贷款各个业务环节中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这些人员为避免某些贷款风险责任便采取了保守的信贷营销方案,慎贷变成惧贷,这样势必阻碍了信贷业务量的明显突破。 2.4建设银行甘南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高风险 (1)市场风险。有调查资料显示,全国2500多万个不同类型的县域中小企业中,1/3甚至1/2将在三年内关闭,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关闭率更高,便很有可能造成银行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升高。而甘南州内的中小企业同样面临相同的经营风险,在获取人力,生产技术,实时信息,流动资金等生产经营要素及资源方面能力较弱,造成该行面临的风险上升。 (2)信用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关系到银行贷款的安全,但区域内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信用意识薄弱,加上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和财务数据失真,从而加大了该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难度。 (3)中介评估机构引起的风险。由于没有整齐划一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标准,甘南州内的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体系不统一,造成企业评估等中介服务水平不高,还可能出现幕后操作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对企业资信的客观公正评定,该行很可能面临着评估结论失真的风险。 (4)银、企等机构合作,协调方面做得不够。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该行和企业的来往主要是业务上的往来,信用关系很脆弱,除业务合作外,关系层次十分低下,仅限于借款和还款的关系,当该支行缺乏对企业全面了解时,一旦企业申请贷款,只能草草进行贷款可行性研究,最后只能以抵押物和担保情况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此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的不健全影响到银企合作,目前甘南州银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还处于初步阶段,信息的罗列,整理,共享还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企业信息的搜集很困难,所需搜集信息的内容,范围及信息披露的对象和范围没有统一的标准,阻碍了银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慧聪,封朝议.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34-35. [2]王钰帅.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J].中国金融,2010(18):94-97. [3]俞兆云,陈飞翔.商业银行治理体制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分析——以建设银行为例[J].经济问题,2010(6):97-99. [4]段金平.试析乡镇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及其成因[J].农村经济,2009(10):87-88. [5]邱唯.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问题浅析[J].中国商贸,2009(02):33-34.
### Index:10 《女性天地》 中国式老年漂众生态 中国式老年漂众生态 作者:杨静来源:《女性天地》2018年第07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许多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者为了帮助子女带孩子,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城市生活,这样的老人被媒体称为“老年漂”。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现有流动人口2亿6千万,60岁以上人口则占了13.26%。城市里的“老年漂”数量其实极为庞大,而他们的晚年生活构成了国内独特的养老生态。一项调查显示,83.2%的“老年漂”是为了“帮子女带小孩”,其次是照顾子女的生活。社会发展变快,生活节奏紧张,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因此辛苦且疲惫。父母为了照顾子女,背井离乡,来到他们工作的城市,也开始了自己奋斗的老年生活,希望能为子女美好的明天尽最大的努力。南京的沈璐璐是一名大四女生,很有创业头脑的她开了一家服装店。她没有跟家里要创业资金,自己默默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待店面正式运营起来,她请在老家的妈妈来帮忙,并给她发放工资。沈璐璐说她妈妈在老家帮别人洗碗,冬天的时候手上长满冻疮,她很心疼。一开始母亲还以为女儿是在帮别人打工,想给她搭把手,就千里迢迢来到女儿身边,来到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头几个月工资是赊的,生意好起来后沈璐璐才给妈妈正常发工资。沈妈妈并不是个例,大城市的房价高,物价贵,生存压力大,辛苦一辈子的老人心疼儿女,为了帮助在异地打拼的子女,他们毅然决然来到子女身边,为儿女贡献出自己的余热。然而老年人异地生活成本较大,不仅仅表现在生活方式差异上,异地医疗、医保等基本制度尚未有效互联互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为“老年漂”们的养老生活保驾护航。老人的健康与就医问题,成为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重大负担。一旦老人生了病,医疗成本巨大,异地无法享受医保,一般都是自掏腰包。这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开支不小。昔日的“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父母随子女迁徙,在陌生城市生活。昔日的安享晚年变成了为子女再奋斗若干年。不少老人不但要带孙辈,还要为子女承担经济负担,继续谋生找工作。国家卫计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调查表明,流动老人的流动原因主要为照顾晚辈、养老和务工经商,非农业户口“养老”比例较大,而选择“务工经商”的更多为农业户籍流动老人,他们一般以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以满足城市里的基本生活。 刚在安徽老家过完新年的曹莉又接到女儿的电话,央求她去宁波帮忙带孩子。小外孙还在读幼儿园,女儿女婿工作忙,找保姆成本太大,至少抵消一个人的工资,加之对陌生人不放心,只能求助母亲。但曹莉拒绝了女儿的恳求。曹莉今年55岁,育有一儿一女,她的大女儿是第一批早婚早育的90后,小儿子大学还没毕业。之前她曾帮在宁波生活的女儿带过孩子,但女儿态度使她有些心寒。这一代人被评价为:身体早熟,心智晚熟。与其说是两代人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倒不如说这一代人普遍更自我,不懂得为他人考虑。过早进入婚姻的大女儿面对难以应付的婚后育儿生活,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请求母亲帮自己带孩子时打的是感情牌:妈妈你不爱我么?于是,刚刚把子女抚养成人的曹莉还没有享上子女福,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养育生活。在陌生的城市,曹莉觉得有些不自在,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虽有一份微薄的退休金,却不得不用来补贴女儿女婿一家的生活开支。买菜和日用品都是曹莉自掏腰包。一年算下来,得贴补女儿家上万块钱,这对曹莉来说的确是笔不小的负担,但她不好意思跟女儿女婿明算账,他俩也从未对曹莉提起结算的事。更让曹莉心寒的是,女儿忽略了母亲的精神世界。每逢大小长假,小两口就出去过二人世界,留曹莉在家带孩子。就连周末去看电影,都没想过为母亲多订一张电影票。曹莉患有颈椎病,一犯病就疼得受不了,女儿心思粗疏,对她欠缺关心。一次她犯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女儿也没有带她去医院检查。经济上要额外付出,精神世界还很空虚,是曹莉与女儿生活的感受。相比较而言,熟悉的家乡生活让她觉得惬意舒心。于是曹莉最终拒绝去宁波帮女儿带孩子。曹莉正是许多被过度啃老的老年人中的一个。多地立法规定:老人有权拒绝子女的新型啃老。根据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年轻人以后或许再也不能名正言顺地“啃老”了。 如今,年轻人生育之后无法独立抚养幼儿的情形较为普遍,多数长辈会伸出手帮忙。而这一代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尊崇教科书式育儿观,认为一切都能在书上找到科学依据。父母一代的养育经验大多较为传统,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孩子两种养法,两代人因此矛盾重重。新手妈妈玥玥怀孕时就买了一大堆育儿书,她准备以“科学喂养”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可自从婆婆住了过来,两代人就水火不容。从最初的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到四个月添辅食还是六个月,发烧了是吃药还是先物理退烧……都产生了争执。玥玥深感自己这个女主人渐渐丧失了主权,就连宝宝吃的食物、家里的布置也做不了主了。玥玥的生活习惯与婆婆迥然不同,例如晾晒衣服,婆婆总喜欢抢占楼下的公共区域,内衣内裤也拿出去晒。玥玥觉得不应该,跟她争辩过几次,但根本不起作用。 之后,玥玥与丈夫爆发了史上最激烈的一次争吵。矛盾最终以婆婆搬出去住而得到缓和,并且婆婆答应不再干涉他们的育儿方式。夫妻俩与父母协调后,决定在同小区给公公婆婆买了一套房,两户路程不过熬一碗汤的时间,婆婆还是负责每天做饭送过来,但是玥玥的世界却彻底获得了清净与安宁。距离产生美,玥玥与婆婆的关系也渐渐得到了缓和,婆婆会经常做一些营养食物送给玥玥,玥玥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老人的一些传统育儿观念了。婆婆坦言,还是不跟子女住在一起更为舒心,自由许多,有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想什么时候去看孙子都可以。年轻人的习惯他们虽然还是有点看不惯,但因为育儿观念的差异,就闹得双方关系恶化还是有些不必要。但这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玥玥家的财力支撑这一切。绝大多数老年漂一族,在城里的主要任务是为子女带孩子。照顾孩子是一件辛苦事,当家长所有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时,很少有人关心老年漂一族的心理问题。二孩时代降临,愿意要二孩的家庭育儿压力成倍增长,这同样给老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来自山东的李女士已经年过六旬,退休后的生活安逸轻松,可自从女儿在武汉安家生子,她就过上了异地的老年漂生活。三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孩子身上,在陌生的城市里 人生地不熟,既要看孩子,又要帮女儿照料家务。时间一长,李女士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神经衰弱、厌食等症状接踵而至,数月来暴瘦十多斤,后经医院确诊,竟罹患抑郁症。大部分老年漂往往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要起床准备早餐,比工作时还早。等孩子吃完饭上班离家,在照顾孙子的同时打扫卫生,准备午餐和晚餐,一直要忙到晚上十一点以后才能睡,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同时我们还能发现,城市里开始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场舞。广场舞文化迅速地占领了公共领域,随处可见。事实上,广场舞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巨大难题。广场舞产生的噪音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很大的困扰,公共空间被占用,影响了其他市民的正常活动等……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中显示,广场舞等其他类噪声的投诉占比居高不下。最近几年,有的省市开始立法规范广场舞,对场地时间和音量做了规定。 但很少有人考虑到,老年人热衷广场舞的背后,是难以排遣的孤独,是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不少广场舞参与者都是投奔子女漂泊在城市里的异乡老人。广场舞作为一项娱乐健身活动,参与简单,能够强身健体,为老年人们所喜闻乐见。融入新的城市后,精神娱乐生活减少,很多漂族大爷大妈便加入了广场舞的大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老年漂们的娱乐生活较为单一与枯燥。 有调查结果显示35%的老人是为了强身健体才去跳广场舞,老人不舍得花钱去健身房,又担心身体出问题给子女添麻烦,只好用广场舞这种成本最低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广场舞也给城市里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场所,是老人适应城市生活的缓冲带。老人在锻炼身体之余,也经常聊聊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些老年漂们找到了新朋友,有了自己的圈子。广场舞人群中的“骨干”多是在异乡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当他们背井离乡,扑面而来是在城市生活的不适与孤独。现代小区户户家门紧闭,邻里之间都是陌生人,老年人的城市生活显得非常寂寞。老年睡眠障碍门诊的统计数据表明,给年轻人带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的老年人占到了门诊病患的三分之一。“老年漂”这个称谓,承载着父母辈沉重的爱,这个特殊群体更需要社会和子女的理解与关照,漂泊在城市里的老年人如何如何排遣孤独,他们无处安放的老年生活,不能仅仅只有广场舞这一种形式。文妈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她的养老生活似乎就是带孙子。帮几个女儿带完一孩再带二孩,女儿都要工作,所以母亲来帮忙带孩子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一碗水要端平,于是文妈为每个女儿都仔仔细细地操了一把心。老家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需要照顾,文妈与老伴商议好,由老伴在家里照顾老爹老娘,她则常驻城里,周末回家与他团聚。这样两地分居式的候鸟式养老生活一过就是好多年。母女之间的相处并没有罅隙,女儿们也都体谅母亲的辛苦,会常常搬救兵把婆婆请来照顾一阵子孩子,给母亲“放假”。城里的医疗服务较为完善,女儿们每年都会带文妈定期体检,关注她的健康问题,平日也会主动给母亲创造娱乐活动,带她出去玩,这才将母亲留在城里好多年。儿子称母亲脾气好,给姐姐们当了这么多年的“免费保姆”却丝毫没有什么怨言。可私下里聊起来,文妈觉得在城里带娃的生活还是辛苦,总不如在老家轻松舒服,邻里之间可以串串门、打打牌。对留守老家的老伴来说,文妈不在身边的这几年也并不容易,繁重的家务和照顾老人的责任都落到他一人头上。家中老父母年岁已高,城里的女儿女婿们工作忙,小外孙又离不了人,手心手背都是肉,夫妻分居因而成为常态,仅仅只有周末才能见面。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像这样退休后为孩子“打工”被分居的老人并不在少数,本该安度晚年相互作伴的老年夫妻,为照顾孙儿成了“牛郎织女”“空巢老人”。不过好在几个外孙都渐渐长至学龄,文妈终于可以安心地回老家,不用再担心老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出门了。然而安乐的老年生活并未真的开始,眼见着在外省工作生活的小儿子即将结婚生子,文妈可能又要过上这种候鸟式的异地养老生活。多子多孙并不单单代表着天伦之乐,有时候同样也意味着更深重的奉献与牺牲。
### Index:11 《党建》 中国当代有没有文化大师 中国当代有没有文化大师 作者:翁淮南来源:《党建》2011年第01期 历览中国文化大观园,峰峦叠起,奇景无数,一大批文化人物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装扮得璀璨夺目。文化大师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时代标识,代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文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和塑造文化大师?这些问题似乎关系我们的发展。 在不经意间,“文化大师”从“文化名家”和“文化名人”中凸显出来:打开“百度”,检索“文化名家”,找到相关网页1310万篇,相关新闻0.519万篇;检索“文化名人”,找到相关网页7.68万篇,相关新闻8.3万篇。但检索“文化大师”,相关网页达2780万篇,相关新闻达20.7万篇。由此可见,“文化大师”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现象,这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和启示。 国外学者眼中的文化大师 孔子、老子、孟子、孙武、杜甫、曹雪芹、鲁迅、毛泽东等入选过由国外学者推出的、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排行榜,他们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特殊贡献 “大师”是从佛教里来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把“大师”解释为是对有很高成就的学者或艺术家的尊称。说到文人学者获“大师”称谓,最早见诸文字的大概是《史记》中的伏生。伏生及其弟子由于对艰深的《尚书》有专攻、有建树,被史家称为“大师”。 对于谁是文化大师,国外学者还专门进行了研究。 担任过纽约大学文学系主任的美国哲学博士丹尼尔·S·伯特,在本世纪初做了个“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遴选有史以来100位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他们是莎士比亚、但丁、荷马、列夫·托尔斯泰、歌德、普希金、惠特曼、司汤达、海明威、萧伯纳、夏洛蒂·勃朗特、雪莱、雨果、泰戈尔等。中国有杜甫(作品《杜工部集》)、曹雪芹(作品《红楼梦》)和鲁迅(作品《阿Q正传》)位列其中。 美国人麦克·哈特博士也做了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中国文化人儒教创始人孔子、道教创始者老子、儒家学派最伟大的继承者孟子入选。其他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是卡尔·马克思、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贝多芬、笛卡儿、米开朗琪罗、巴赫、培根、荷马等。 目前,世界畅销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本名著排行榜》,也是由美国学者推出的。入选6部中文名著: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鲁迅的《阿Q正传》、老聃的《道德经》、毛泽东的《毛主席语录》、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他名著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 产党宣言》,卢梭《社会契约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德《浮士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马尔科斯《百年孤独》等。 这些作者和作品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出来的,其思想光辉历久弥新。 值得一提的是,推出排行榜的几位外国研究学者认为,这些中国文化大师,积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圈构成的关键内核,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标识。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谁是中国文化大师 究竟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众说纷纭,但对这一话题的关注,折射出崛起中的大国国民对真正大师渴求的文化心理焦虑 对于谁是文化大师,世界在关注,中国也在关注。针对国外的一些排行榜,有些专家考虑到西方对中国文化理解不深等因素,认为屈原、李白、王羲之、范仲淹等且不说,在20世纪也有很多大师的身影掠过,诸如梁启超、王国维、郭沫若等,他们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上对这个时代构成了影响。回眸历史长河,拥有了这些文化大师我们不能自大自傲,但更不能妄自菲薄。 当然,国人更多关注的是“谁是中国当代文化大师”。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存在的巴金,为我们贡献了《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主编的《收获》杂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杰作的摇篮。巴金被人称为“文学大师”。季羡林因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贡献突出,被称为“国学大师”。著名学者余秋雨因有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也被不少人称为“大师”。 吴冠中作为一位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人物,在中西艺术融合的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国内外艺术界所公认。有媒体称吴冠中先生为“艺术大师”。再看中国电影界,谢晋、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的影片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和知晓度。有人认为,他们是中国电影界的大师。 不过,这些文化名人被称为“大师”后,常引来一些异议。如,一些专家认为,这些文化名人在文化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肯定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家,但是不是艺术大师,现在说起来还为时尚早。有的甚至提出批评,认为如果仅凭媒介上的脸熟度和一两本畅销书,就称之为文化大师的话,这是不负责的做法。 事实上,对于这些“被大师”的文化名人,他们自己对此也颇有自谦风范。巴金曾经真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写作者罢了。季羡林也说他真的“不是大师”,并在一篇《在病中》向世人立 志“三辞”,一辞“国学大师”的大桂冠,二辞“学术泰斗”的大头衔,三辞“国宝”的大封号。冯小刚也坚持认为“中国电影界没有大师”。 “谁是这个时代的真正文化大师”之所以能引起争议,表面上是媒体浮躁、乱贴标签和大众缺乏判断力造成的,但根子里折射出崛起中的大国国民对真正大师渴求的文化心理焦虑: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迫切需要文化的提升;生活富裕了,社会复杂了,需要文化大师来慰藉心灵。不同的出发点,一样迫切的心情,导致了文化大师评判标准的多元多样多变。 如何评判文化大师 文化大师要有原创性思想,要在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力,要能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醒,并勇于担当人类的责任。一句话,要有文化的力量。 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产生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作品。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也能够产生传世之作和名家大师的时代。然而,评判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还是应该慎重。毕竟,历史上的“大师”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又都是少数。着眼引导社会对文化大师的关注,以及引导更多的文化名人向“大师”努力,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确定和审视文化大师评价体系和标准。 文化大师要有原创性思想。创新创造是构成大师的前提。在文化上,他们要带有强烈标识性,这种标识不是符号化,而是能够表现中国在整个历史、社会和时代中对更广泛群体所构成的影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很显著的大师标识,它从中世纪的宗教转向人文思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达·芬奇等大师级人物。文化大师都有独异前人的杰出文化成就,他们都是在一个学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即开前人之未开的学术事业的人。 文化大师要在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应该推举出一批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大师和文化作品。今天的文化大师不能是地域局部范围的,全球化应该是一个基本参照系。同时,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广泛,大师应该是能在更大范围内构成反响的人物。比如说孔子,他的思想已经影响了全世界,并在全球范围传播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价值观。 文化大师要能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肯不要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斯大林在二战期间红场阅兵时说:没有人能够征服诞生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等伟大人物的俄罗斯民族。这些名言,道出了一个文化大师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靠的是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韧性和传承。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被西方的标准所左右,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是当前中国文化大师不可放弃的文化追求。事实上,《阿Q正传》、《毛主席语录》、《红楼梦》之所以能影响世界,与其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大师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醒,并勇于担当人类的责任。文化大师应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一个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人,一个能化阻力为动力的人,一个勇于担当甘愿为人类献身的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轻言放弃。以范仲淹为例,他出身低微,社会环境复杂,但面对的是残唐五代留下的精神沙漠,他勇于担当,自强不息,开辟了中国文化在宋代的复兴之路。事实上,一个体现了人类精神、文化精神的人,能赢得社会广泛尊重的人,才堪称大师。 文化大师要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梁启超说,大师之形成之发现,往往有一种滞后效应,“(文化的)创造不必定在当时此地发生结果。所以有在此时创造,到几百年后才看见结果的”。例如孔子的创造力,到汉以后才表现出来。事实上,真正的文化大师不是能够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因为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历史的长期检验,是不能逾越的两道屏障。 怎样才能营造文化大师成长的环境 要有长远规划和坚持的理性,要营造让思想飞扬的人文环境,要构建创新人才生长的教育模式,还要倡导文化人的自我塑造。从文化名家到文化大师,是一个质的飞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把文化作为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教育等战略都要维系于这个轴心来展开,并实施“文化领袖”“文化巨人”等相关工程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和塑造文化大师,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 要有长远规划和坚持的理性。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文化大师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现的,都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要有大思路、长目标、大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名家工程”“大师工程”,并把它们纳入国家人才发展长远战略规划。同时,要构建激励“名家”成长为“大师”的竞争机制,妥善处理当前存在的如学术团体机关化、文化名人官员化等问题。培养大师要有紧迫感,但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要营造让思想飞扬的人文环境。大师们在本质上是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史学家分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涌现出一批思想家,与当时的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条条框框被打破,思想比较解放、文化交流更加从容和顺畅。当前,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对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要尊重创造,鼓励探索;对学术理论问题,要坚持民主讨论,平等交流。这里还要避免对文化名人进行不负责的苛责漫骂,甚至戏说、恶搞、打“口水仗”,要营造尊重文化名人的人际氛围。 要构建创新人才生长的教育模式。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人大校长纪宝成近日批评大学教育现在成了职业教育,出 产人才更多的是依靠“流水线”,即统一的培养模式、固定的教育体系、固定的评价标准。而当评价体系完全瞄准了论文量、出书量、学术级别、项目多少时,就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论并无两样。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人文学科以宽松氛围,并破解长期以来人文学科量化考核等因素带来的困境,实施系统全方位培养。 要倡导文化人的自我塑造。他们应能够坚持理想,淡漠名利,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西方的几个重要文化重建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其中的一些影响深远的领军人物如达·芬奇、马丁·路德、培根、伏尔泰、狄德罗,莫不如此。相反,名家及其作品若趋于功利,则会弱化文化的光辉和思想的光芒。此外,他们在自我塑造中还要注重“立德”,不懈地追求真理,不轻信盲从,敢于担当,在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Index:12 《商情》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政策回顾、政策建议及前景预测 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政策回顾、政策建议及前景预测 作者:樊则贵来源:《商情》2020年第27期 【摘要】本文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回顾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演进历程,最后在总结历史调控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促进新时代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房地产发展前景做了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建议;前景预测 一、市场现状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明确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从此开启了中国的商业房地产时代,除去中间偶尔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下行等因素出现短暂性微调外,房价几乎一路上行。现如今已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增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建坤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和各地区2004年-2016年的平均房价数据,匹配出房价影响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微观数据库,实证研究房价和农村儿童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房价和农村儿童认知能力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房价水平较低时,有利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当房价持续上涨而过高时,不利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房价对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农村家庭为子女迁移的行为决策。房价的持续上涨提高了农村家庭为子女教育迁移的成本,降低了农村家庭迁移的动力,减少了农村儿童接受城市优质教育和外部环境的熏陶的机会,进而不利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者刘晓曦、葛扬使用2004年至2015年我国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人口是影响我国房地产业的重要因素,并且老年抚养比例上升可以促进房价增长,反映出我国存在较为突出的父母为子女买房的现象,而老年人口为儿女买房的动机增强会增加社会整体购房需求,进一步提升房价水平,但是也会让人口增长对房地产的消极影响提前显现。从现实意义来看,“购房代际转移”现象反映出我國房地产市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过高的房价逼迫老年人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去为儿女购房,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养老保障事业,对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启迪先生通过对中国居民债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居民杠杆率不仅增速较快,而且真实水平已经较高并超过了阈值,而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并推测居民杠杆率较高会抑制消费,加剧实体经济结构失衡,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婷婷经多年努力,构建了泡沫经济预警研究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细致分析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已处于资产价格泡沫时期,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由房地产行业引发泡沫经济。 二、政策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渐由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房地产产业毋庸置疑地也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1988年3月7日至10日,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及建设部在北京召开“房地产产业政策研究会”,探讨在我国建立房地产市场,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房地产产业的有关理论与基本政策等问题。此后10年,我国在全国举行了试点工作,最终于1998年明确提出了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核心,配套改革住房建设、供应、金融办法,发展住房交易市场,加快住房建设的改革目标。自此,实行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化”成为住房建设的主题。此后的20余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调控下经 历了如表1所示的六个阶段,其目标均是在“稳经济”与“稳房价”。其中前五个阶段房地产被用作国民经济调控工具,导致房地产政策时紧时松,助长了消费者投资投机热情,使得房地产货币金融化趋势显著,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居民收入基本面以及居住属性。所幸的是与以往房地产调控不同,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在坚持“房主不炒”之定位,还原房屋居住属性的同时,综合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等因素,使得其呈现出短期调控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的特点,房价上涨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延续了两年多的从紧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长期形成的房价快速上涨预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表1) 三、政策建议 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以来,中央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近况,创新地提出“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调控方法,不仅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还防止房地产大起大落,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有可能会突发,需要予以重点关注。为此,必须一边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房主不炒”之定位,坚决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一边全面贯彻落实“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调控精神,让各个城市政府承担起调控的主体责任,并允许其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选择适宜的工具组合,平衡“稳房价”和“稳增长”两个目标,实行局部试探性微调,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此特提出一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供给方面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人民多层次的居住需求。 (1)在市场压力较大的一二次线城市,各级政府需打破土地垄断供给、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适当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大幅增加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确保公租房用地供应,同时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切实增加有效供应。 (2)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指导大中城市全面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继续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并搭建租赁住房信息平台。 (3)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4)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5)加快人才房、保障房投资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进度。 (6)开展人才专项租赁试点、商业用房改建租赁住房、保障房建设分配等工作。; (7)加快形成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 (二)需求方面 以“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为总体要求,完善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主不炒与因城施策的基调和定力。 (1)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决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2)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选择适宜的工具组合,平衡“稳房价”和“稳增长”两个目标。 (3)以优先满足首套住房和改善性住房消费需求为主,有效抑制投机性、投资性住房消费需求。 (三)財税方面 (1)学界、政界将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的试点、研究、论证以及舆论宣传工作,清除立法障碍,争取早日建立税收公平、税负适度并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房地产税体系。以便适时开征房地产税,有效抑制投机性、投资性住房消费需求。 (2)适时开征住房空置税,对空置的非家庭自用住房征收“空置税”,鼓励住房持有者出租房屋,有效提高住房利用率。 (3)将住房租金纳入税收抵扣项目,将一部分消费者的住房购买需求转化为房屋租赁需求。 (四)法律方面 (1)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进程,适时开征房地产税。 (2)加快推进住房租赁立法,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3)加快推进物业管理立法,切实保障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金融方面 (1)严格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以优先满足首套住房和改善型住房消费需求为主,抑制投资性、投机性住房消费需求,进而控制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整体规模和增速。 (2)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租房购房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3)鼓励住房租赁企业结合自身运营现状和财务需求,开展资产证券化,并重点支持住房租赁企业以其持有不动产物业作为底层资产的权益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积极推动多类型具有债券性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试点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8]。 (六)监管方面 (1)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捂盘惜售、炒买炒卖、规避调控政策、制造市场恐慌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实时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细分调控手段,实现“堵”“疏”结合,在压力达到危险边界前进行疏导和化解,并对特定城市和异常出现的指标给予重点关注,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调控方案,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囊括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政策与市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房地产领域全方位调查研究、规划、政策及实践,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前景预测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房主不炒、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将是今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旋律,各级政府将综合运用住房、土地、金融、财税、立法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多主体供给、夺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房子“居住”基本属性,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建坤.房价影响了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6-114. [2]刘晓曦、葛扬二胎政策背景下人口变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9(5)115-126. [3]张启迪.居民债务问题是当前经济最大忧患[EB/OL].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10-29. [4]吴婷婷.泡沫经济动态预警研究——基于房地产市场国际经验数据[D].西安:工商管理,201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体改委、建设部召开会议——研讨我国房地产产业政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1988(1):34. [6]顾云昌.1998年7月住房制度改革[J].中国经济周刊.2018(49):42-43. [7]刘畅.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历史回顾及展望[J].中国经济报告.2019(6):49-53. [8]柴强罗忆宁.2018年中国住房租赁行业状况及2019年发展趋势[J].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6(2019):095-109. 作者简介:樊则贵(1991-),男,云南曲靖人,助力工程师,本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经系产业经济学在职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相关研究工作。
### Index:14 《经济师》 中国房地产的非市场特征与对应的调控策略 中国房地产的非市场特征与对应的调控策略 作者:田惠之田平岳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房地产的非市场特征及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非市场化特征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调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88-02 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源于上世纪末的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这项改革使中国的住房真正开始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得以在本世纪初开始启动。期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房地产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收益、国民经济的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密切。房价的涨跌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利益,在经历了2009房价的大幅上涨以后,房地产问题被提升到了政治和道德的层面。因此,在出台多种货币和税收调控政策无果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断然采取了限购这样非市场手段。 纵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房地产市场虽有2004年、2008年和2011年短暂的低迷,但更令购房者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2007年以及2009年的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在每一次的快速上涨后期,中央政府都会出台一系列的货币、财政政策,但这些经济手段对中国房市的影响有限,中国的房市表现出了对经济调控政策的强大抗击打能力,陷入了越调越涨,越涨越调的怪圈,以至被一些媒体认为“调控”是“空调”。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市场特征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土地的一级市场完全由地方政府掌控,而呈现独家垄断状态。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双方均衡决定的,在土地市场上,土地的需求方是处于充分竞争状态,而土地的供应方却是地方政府獨家垄断,地方政府完全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出让多少土地,出让哪些地块,以及什么时点来出让土地。而开发商除了通过土地的“招、拍、挂”向政府要地,几乎别无他途。开发商直接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建房属小产权房,被国土资源部门列为清理和整顿的对象。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对土地市场进行公司化操作,绝不会愿意低价出让土地。尤其是城市中心的拆迁地块,由于高昂的拆迁成本,使地方政府不可能以低于拆迁成本来出让,对于同地段的土地,后期成交的价格如无法达到前期出让的价格,地方政府的选择往往 是捂着不卖。在房地产市场高涨时,政府控制土地出让的数量和节奏,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土地超额收益,当房地产遭遇调控,市场陷入低迷时,则是捂着土地不卖,一是为了防止当期开发的房产价格大幅下滑,造成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减少;二是等待在市场转暖时,再来获取土地出让的高收益。 在房产的调控期,由于政府捂地的原因,使开发商意识到未来的房地产用地将明显不足,将会造成商品房供给的短缺,房价下跌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市场火爆时,开发商选择捂盘惜售,在市场不景气时,硬挺就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这就是2000年以来中央政府历次严厉调控下房价依然坚挺的原因。而地方政府敢于捂地惜售的底气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18亿亩耕田红线和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独家垄断;二是历次调控中,中央政府调控目标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经济繁荣时出台政策压制,经济下滑时就出台政策激励扶持)。 笔者认为:土地一级市场的地方政府独家垄断,政府调控目标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构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区别于国际上其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非市场特征。 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及对应的调控策略 (一)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房地产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价格。通常来说,房地产的价格和货币供应量正相关,与货币价格呈负相关:2000年后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央行天量的货币投放和低利率推动了2009年以来这一轮房价的疯狂上涨。当然,利率的浮动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投资和购买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利率的高低常常与货币的供应量相关,它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当货币供应量增大时,往往伴随着低利率,而当信贷紧缩时,市场利率会有明显上升。 2.购房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渐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购房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商品房供应受生产周期的限制,短期内购房需求的增加必会导致房源的供应不足而造成房价的快速上升。而近年来,由于居民投资渠道短缺,商品房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更进一步强化了购房者对涨价的预期,投机需求不断涌现对房价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土地供应。商品住宅的主要成本构成是土地成本,土地是商品房的最主要原料。因此,在其他资源约束比较少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段的土地的供应量决定了一定时期商品房的供应量。从而影响一个城市一个时期的价格。 (二)对应的调控策略 1.严格控制货币供应的量。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必须与其所拥有的要素资源相适应,与其潜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超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势必带来通胀的风险, 尤其是带来资源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通过超发货币来达到GDP的快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其带来的副作用对一个经济体的伤害是极大的。今年以来,面对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美国经济的低迷,无需再次推出类似四万亿的剌激政策已在官方和学界达成共识,但也要防止在“稳增长”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和银行的放贷冲动。 2.正确引导购房行为,坚决抑制投机需求。近几年,随着大量投机性购房的出现,房子越来越成了一种投资品,而许多居民的真实需求却因过高的房价而被制约。政府应采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调控,正确引导购房者的购房行为。限购作为临时的行政手段,确实在一定的时期起到了抑制房价的作用,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还必须用经济手段来有效扼制投机性购房。一是要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居民住房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重量基础平台;二是可以通过增加房产交易环节税收,对持有时间在五年内的房产进行二手交易要加重征收交易环节税收;三是提高房产持有成本,对持有二套及二套以上住房者开征房产税;四是提高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对家庭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应在60%以上,应禁止购买三套及三套以上房产的银行按揭。 3.改革现有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土地的私有化,房地产市场具有完全市场特征。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来调节土地和房产的供给和需求,使房地产价格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例如政府通过提高利率使购房者成本增加,有效需求减少,从而房价下降而导致土地价格的下降。反之,利率下降,购房者的成本减少,购房者的有效需求增加,房价上升,从而导致土地价格上涨。而在我国,笔者已在以上的论述中,分析了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使国家货币政策在房地产调控中的作用大打折扣。在货币政策宽松时,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助推土地和房产价格急升,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阻止了房产价格的合理回归。要解开中国房地产调控的迷局,除了要依赖合理完善的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最根本的是要对现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一级市场垄断者的局面,并保持房地产调控目标的稳定,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无法破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无法摆脱越调越涨,越涨越调的怪圈。 结论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土地一级市场由地方政府垄断,而呈现非市场特征,在一个非市场特征明显的市场中,房地产市场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无法依靠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税收等市场手段来达到调节市场的目的。要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够达到长期健康发展,改革现有的房地产用地供给制度和土地制度并保持房地产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议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 2.李磊.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J].理论探讨,2011(1) (作者简介:1.田惠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商学院;2.田平岳,宁波工业投资集团总经理浙江宁波315000;)
### Index:15 《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 中国房地产:泡沫应该不会溃破 中国房地产:泡沫应该不会溃破作者:钟伟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2016年第03期 1、库存究竟多少? 现在人们习惯用7亿平米来概括当下的楼市存货,这严重低估了楼市面临的严峻供求失衡。这7亿平米仅是待售面积,即非意愿性存货。如果我们考察商品房在建面积,商品房之外的保障房,公用建筑和单位自建等,那么面积可能超过80亿平米,仅商品房在建和待售就超过50亿平米。 如果仅考虑商品房一项,去库存的压力有多大?2015年全年商品房销售大约13亿平米,新开工可能还略多于此,因此2015年房地产库存去化的进展不大。考虑到2015年70个大中城市中,除东北地区之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同比上升,因此销售提速困难较大;库存去化唯有缩减新开工和土地购置。因此在未来2-3年,房地产投资维持-10%到零增长,新开工逐渐回落到10平米以下是唯一出路。 2、地产金融风险多大? 涉及房地产金融的存量总体比较巨大,其中包括按揭贷款,开发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债务融资等。可能还应包括少量的境外借款和土地收储整理中心的贷款。最为粗略的估算方式是,购房者商贷和公积金贷款约13万亿;按照房地产每年开发投资约9万亿,开发商自筹及借入资金可供约18年开发测算,约15万亿;目前50亿平米存货价值约10万亿,则小计约25万亿。由此看,需求侧的13万亿和供给侧的25万亿,共计约38万亿。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额对银行信贷占比大约在15%-20%,这是个相对较低的估算。目前看,地产金融的总体不良还比较低。 但我们不得不观察到另外两个因素,一是楼市下行的强烈外溢效应;二是楼市下行的存货减值问题。考虑到当代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普遍采用抵押贷款,而实体经济的抵押物通常和地产密切相关,因此商品房价格的下跌往往波及实体企业的贷款质量。考虑到房地产在建面积之庞大,因此持续的价格下跌可能会带来存货减值,甚至在建烂尾。 我们认为中国地产金融风险是巨大的,而不是前任银监会负责人所称,即便房价下跌30%甚至更多也无损银行业稳健。我们不清楚近年金融监管部门是否做过压力测试。我们粗浅地认为,中国金融体系难以承受房价下行30%的直接和外溢效应。 3、土地财政是否崩溃? 许多人担心中国楼市的下行可能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手。从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基本失去了主要税源,财源上收,事权下沉。2005年初开始,土地财政扮演了地方政府重要的新增财源,2013年中国土地出让收益金达到峰值的接近4万亿元,而在2015年可能跌至不足2万亿,今后数年随着楼市去库存,土地出让金总额可能继续萎缩。如何衡量这已经和继续失去的每年超过2万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 我们认为,从目前和十三五观察,地方财政最痛苦的因素并不在于土地财政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土地财政的冲击。 一是经过近3年的财税改革,地方财权更弱而不是更强,更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从财政支出看,全部财力的85%由地方财政支出。因此财政压力并不单纯体现在地方和基层财政,而是更多地向中央财政转移。 二是经过地方存量债务置换之后,地方财政暂时熬过了最艰难的2014年,现在情况略好。 三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率并不高,大约在10%-15%,其基本用商品房开发的土地出让收益,去补贴工业开发园区、棚改和地方配套基建等的支出。表面上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额大幅缩减了2万亿以上,实际缩减新增可用财力也就每年三四千亿。 但土地财政的萎缩必然使地方政府对工业,对城建,对基建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能力大大缩减。因此我们粗略的判断是,即便土地出让金在今后三五年持续低迷,也并不是引发财政困难的主要因素。中国财政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碎片化的、缴费率过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否经受得住老龄化的冲击。不过土地财政带来开发区凋敝,城建拖沓无力则是必然。 4、楼市成功去库存的机会多大? 如何楼市去库存是否成功?这很难定义,我们觉得,库存等于2年的在建加上3个月的待售大致可以说是合理。而每个月可能的去化大约为1.2亿平米,如果库存降至33亿平米大约可说楼市已正常化。按每年销售14亿平米,每年新开工不高于10亿平米推算,中国楼市去库存进程大约需要维持4年,到2019年前后基本回到正常库存。 达成去化的机会有多大?取决于市场也取决于政策。地产调控的政策后手我们稍后再论,在此我们观察关键的市场因素。 一是中国城市化率仍只有55%,人口迁徙仍将延续,这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率已高达80%的差异性很大。城市移民和农民市场化的大约2亿待城市化人口,其潜力仍将持续释放至少8-10年。 二是城市化率本身的提高会带来地产更新改造需求,以3-3.5亿户城市家庭,即便以年更新率2.5%估算,这块需求可达每年约800万套住宅需求。 三是中国大中城市中,建成年代早于1998年的市中心老旧房屋,往往是政府或国企的房改房,至少有约50亿平米,通过行政力量进行老旧房屋拆改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看起来,如果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没有显著恶化的话,中国楼市维持微增的去化速率,并在未来四年达成去库存的市场力量仍然很有可能。 5、地产调控政策后手? 从煤炭钢铁艰难的去产能进程,以及有限的政策后手,人们联想到了中国房地产。其实地产和实业的差别还是很大。 一是地产无所谓产能问题,只有库存问题,产能问题是建筑商的事情; 二是地产商的资产无所谓专用性的问题,厂房机器设备因其高度的专用性和技术折旧,使其处置非常棘手,而房屋大致没有这种特性。 三是开发商的国企占比相对较低,开发商总体上仅仅是个总包商,从业人员不多且流动性巨大。地产危机的冲击主要还是金融财政问题,而不是产能或从业问题。 和实体经济相比,地产的政策调控后手还算相对宽裕。目前已采取的手段包括了十三五期间不再有保房建设套数的硬指标,放松限购限贷款,降低商贷和公积金门槛等。我们不难观察到可能采取的政策后手。 一是组建国家住房银行,可将全国各地的公积金中心整合起来,模仿房地美,房利美模式,为普通住宅和保障房销售提供政府担保和优惠贷款。 二是对商业贷款的利息负担,部分抵扣个税;或者调降低契税,存量房交易税费等。 三是保障房部分扩大货币化补偿安置,其中可用“房票”模式减轻地方政府货币补偿压力,同时增加实际拆迁安置的住房需求。所谓“房票”是地方政府发放的,仅可供拆迁户购买房屋所用的现金替代券。考虑到2015年全国货币补偿安置达150万户,因此“房票”举措,可以和现有拆迁安置,和未来农民市民化进程结合使用。 四是按揭贷款证券化等金融手段,以及将以房养老和异地养老结合,鼓励一二线城市的老龄人口回流故乡养老等等。由于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调控以非市场化的瞎折腾为主,以至于幸运地为今后政策调控留下了不少后手。 6、房企的财务表现? 2016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变得难以琢磨。要评估实体经济的财务状况改善还是恶化,变得困难。但是地产行业比较单纯和容易估计一些。中国房地产在鼎盛期的销售利润率超过20%,目前大约在10%,但这是开发商努力做大成本,并往往带有高杠杆之后的利润率,开是发商资本金收益率应该比毛利率高得多,同时相比制造业可怜的略高于5%的净利润率,房地产仍然是个幸福行业。 我们可以从下列主要因素观察开发商的财务表现。 一是财务成本的节约。以前文假定开发商供给侧资金总额25万亿,其中开发商自有1/3计,利率每下行1个百分点,可每年为开发商节约约2000亿元利息支出; 二是销售毛利的提升。2015年商品房销售价格的温和上升,以及开发建筑成本,税费的平稳,给开发商带来了额外毛利。以全国商品房年销售额7.5-8万亿元,销售价格年均微升2%估计,每年多增销售毛利1600亿元。
### Index:17 《中国经济信息》 中国新能源革命之三:风起碧涛 中国新能源革命之三:风起碧涛 作者:王豫刚陈芬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4年第18期 海上风电将成为风电产业新的增长点。 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装机容量16088.7兆瓦,同比增长24.1%;累计装机容量91412.89兆瓦,同比增长21.4%。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两项数据均居世界第一。而其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20的企业占据了国内96%的市场份额,其中金风科技新增装机容量排名保持第一,达到3750.25兆瓦,占据23.3%的市场份额。其次为联合动力、明阳风电、远景能源和湘电风能,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487.5兆瓦、1286兆瓦、1128.1兆瓦和1052兆瓦。 而在装机数据继续猛增的背后,风电产业一度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由于电网特性的制约,众多风电场在投产后被迫弃风不发电。据了解,2013年,我国风力发电上网电量约1350亿千瓦时,连续第二年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但是,有多达162亿千瓦时风电因无法并网外送或当地消纳而被迫白白放弃,约占风力发电总量的一成。仅甘肃省风电发电量119.18亿千瓦时,而根据对甘肃各发电企业弃风统计数据的汇总,甘肃省2013年弃风电量31.02亿千瓦时,占全国弃风电量的19.11%,弃风率20.65%,较全国平均10.74%的弃风率高出近一倍。而在2011年,全国风电弃风率更一度高达17%。 由于风电资源集中在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而用电需求则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输电外送和就地消纳已成为制约风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国家已开始重新规划风电产业布局,众多一度“挣扎求生”的风电企业,似乎也已看到曙光。 华锐违约预示行业见底? 尽管市场回暖,但作为风电行业曾经的佼佼者,目前证券简称为*ST锐电的华锐风电早已经“披星戴帽”,现在连债都要还不起了。 *ST锐电8月29日公告,公司持股100%的江苏华锐拟动用不超过7亿元,购买已暂停上市的公司2011年第一期公司债券。该期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对其最新评级结果为“AA-”。因*ST锐电2012、2013年连续两年亏损,该期债券已经于2014年5月12日暂停上市交易。 华锐风电将于9月17日在北京召开“锐01暂停”、“锐02暂停”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ST锐电全资子公司拟购买部分“锐01暂停”的议案。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该议案通过,这将是公募债券市场上出现的第一单本金违约。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ST锐电经营情况依然堪忧,特别是资金缺口较大。公司2014年下半年到期的银行票据敞口余额约9990万元,至年底还有26亿元公司债面临回售压力。 此外,*ST锐电未新增银行贷款,现有授信额度的使用也受到限制。依上市公司中报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公司银行贷款余额为零,累计实际取得的银行综合授信额度为41亿元人民币,其中未使用授信额度30.5亿元,相比年初大幅下降。由于融资较为困难,使得公 司资金来源单一,基本只能依赖销售回款,但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公司销售回款十分困难,公司货款回收、机组出质保、市场拓展以及融资等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均低于预期。 长城证券分析师冉绍明认为,投资者参与回售意味着损失,不回售则将面临更大违约风险:若此次回售,按方案的时间安排,假设10月15日发放回售资金,则回售全价仅约每张92.09元,较年底每张回售价格106元大幅减少。其中持有债券面值超过50万的投资者损失更大,投资者不回售面临的违约风险将加大。 在上市前,华锐是业绩连年高速增长,规模连年翻番的“速成冠军”,而上市后却恰逢基建投资下行周期和风电行业“产能过剩”,其公司治理更是饱受诟病。然而与光伏业尚德等巨头倒下之后其他企业迎来好转的情形颇为类似,市场对这样规模的“产能出清”后对其他企业市场份额提升视为利好,金风科技港股单日一度大涨28%。 产业链制约仍存掣肘 除却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正在成为风电设备企业的新增长点。2013年,我国共有金风、华锐、明阳等7家风电机组制造商向国外出口风电机组,出口容量达692.35兆瓦,同比增长60.8%。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累计出口风电机组1392.5兆瓦。出口国家由2012年的19个扩展到27个。 然而,自主知识产权、贸易争端等困扰过光伏产业的问题,亦是风电产业面向海外市场的隐忧。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风力发电电器设备分会负责人早前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下一阶段的风电发展道路应当比照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考虑。“相信经历了风电产业发展的高潮和低谷以后,我国的风电企业也会有所取舍,行业洗牌后的风电制造产业局面也将日趋稳定,技术过硬的,产品质量高的成为最后的赢家。 该负责人指出,站在装备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对比传统电工装备制造业,均有一套稳定的质量体系、技术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兼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技术体系,就要求我国风电制造业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急于完成“量”,更要保证“质”;质量体系是市场检验的门槛,如何做到自家的机组质量好、可靠性高,初与技术研发分不开外,还应具备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满足标准、检测、认证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套风电产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检测、认证”闭环管理体系,来监管和控制风电机组的产品质量。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陆上风力间歇性大,季节性、地域性等限制,陆上风电设备占地面积广,设备使用寿命有限,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陆上风电的发展。不过,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地、不消耗水资源等特点,将是未来风电重点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目前全国只有江苏如东、福建莆田等少量地区试水海上风电,京津冀在该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建的河北唐山湾海上风电项目目前已进入筹备阶段,三个项目分布在乐亭月坨岛、京唐港和滦南,拟安装300台单机容量为4兆瓦的风电机组,合计总装机量达1200兆瓦,预计明年一月将率先在月坨岛进行试桩,2017年初全部并入京津冀电网供电。 海上风电吹来行业新机 就在近期,发改委明确2017年风电总装机目标1.5亿千瓦,2014-17年复合增速13.2%。能源局更是于8月22日正式公布了《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涉及44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逾10吉瓦装机容量核准。 方案涉及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1027.77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其中包括已核准项目9个,容量175万千瓦,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35个,容量853万千瓦。列入这次开发建设方案的项目,视同列入核准计划,由开发企业自担风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具备条件后,报地方主管部门核准建设。预计已经核准的175万千瓦项目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其余项目也将在未来三年陆续建成,为未来三年风电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增量。 此前发改委已正式下发海上风电标杆电价,上网电价为0.85元/千瓦时,潮间带为0.75元/千瓦时,电价水平确保项目收益率具备吸引力。 有分析称,接连利好的政策,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风电建设更将进一步优化国内新能源产业结构。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看,政策规划也非首次倾斜于海上风电项目。早前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有到2015年海电项目投产5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目标,但是根据实际统计,直至2013年底,这一目标也只完成了0.5%左右。 实际成果与规划目标差距甚大,海上风电发展进度一直滞后。2014年6月,国家能源局要求地方发改委及能源局上报可在2016年底前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消息一经发布,江苏、浙江等八个省份上报的项目数便达到了44个,目前国家也批准了9个。但从目前来看,国内海电市场远没有实现装机“1028万千瓦”这般大的潜力。 数据显示,A股市场风电行业2014年上半年总收入同比增长27.06%,与2013年同期相比,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则从亏损1.69亿元恢复到盈利3.19亿元。风电行业盈利情况也已经从去年上半年的微利或者亏损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各家公司的净利润水平均有增长,或者亏损有所减少,其中吉鑫科技大幅增长505.55%,金风科技增长256.81%。 有分析人士认为,海上风电的大力推进对风电行业的意义,堪比“屋顶发电”对光伏产业的利好效应。浙江大学海洋与工程学系教授张继才此前对媒体表示,海电不占稀缺的土地资源,并且电量大、运行稳定。海电场多建造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潮间带、沿岸滩涂及近海海域,靠近人口稠密、用电需求量巨大的大中型城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用电紧张的问题。由于海上风力强劲且持续稳定,使得机组发电更为稳定,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发电 效率也会相应提高。此外,海上风电还可以降低对风力机运行环境的要求,不必担心电磁波、噪声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还避免了视觉上的污染。 最新的海上风能资源普查成果显示,中国5到25米水深区域的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2亿千瓦。50米到70米深度上,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5亿千瓦,另外有部分地区深海风能资源也较为丰富。 此外,我国的专业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施工方面,中关村第124航空局以主要的设备参与了海上风电施工经验。不仅如此,中海油、江苏天建、上海天建等有关单位在设备和海上风电施工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张继才说:“发展海电过去更多的是依靠技术进步,随着技术日益成熟,海电效益以后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世界风能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海上风机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发电成本可以同幅下降。 广证恒生的分析称,海上风电装机将为未来几年风电市场整体需求提供新的可观增量,继续提升风电行业整体景气度。宏源证券也认为,风电行业因其技术升级、成本下降、西部地区特高压建设带来的输出通道等利好,装机容量有望大幅增长。
### Index:20 《中国报道》 中国正面临土壤环境保护重大挑战 中国正面临土壤环境保护重大挑战作者:李干杰来源:《中国报道》2015年第04期 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将难以扭转,土壤污染将成为影响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政府已将土壤污染防治确定为向污染宣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都在加紧制定中,目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两成耕地污染超标 2005年至2013年,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的范围是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的陆地国土,调查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联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约两成耕地污染超标。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四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在局域范围内,人为活动的影响更为突出。 首先,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排放也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若放任不管,一些地方吃住将成问题 一直以来,土壤环境保护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累积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中度和重度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是“吃”的问题。土壤污染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种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二是“住”的问题。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 三是我们周围整体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管起来不容易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化工业仍将保持较大规模,污染物排放将进一步加重区域性、流域性土壤污染;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加大,以及煤炭、石油生产和消费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负荷将继续加大;在现有农业生产条件下,为保障粮食需求,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量重金属和农药等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将成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除重金属外,我国土壤有机污染也日趋严重,稀土、酞酸酯、抗生素、激素、放射性核素、病原菌等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不容忽视,土壤环境问题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点,风险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将难以扭转,土壤污染将成为影响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让人头疼的是,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基础薄弱。比如,目前我国尚无土壤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也不健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样品等标准亟待修订和完善。此外,各地土壤环境监测、监督执法、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对辖区内土壤环境实施有效监控。 在技术支持方面,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用技术和装备还有待开发。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有效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有关方共同参与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也尚未形成。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土壤污染治理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决定了其治理的艰难性。 与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不同,土壤污染很难通过感官察觉,从产生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相对比较慢,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而超标,这也造成了土壤污染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的特点。 另外,土壤污染不可逆转。比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而且,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很多是历史遗留和现实问题的叠加,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空白现状,自2006年起,环境保护部就着手启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工作,成立了立法起草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环资委向环保部下达了委托起草函。环保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2014年底,正式向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议稿)。 为了让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环保部从2013年开始启动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从国家层面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在历经40多稿修改完善、两次征求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后,目前已形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提交国务院审议,预计年内出台实施。 要推动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少不了“标准体系”这把尺子。2014年2月,我国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和《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等污染场地系列导则。此外,针对土壤环境监测,还发布了17项监测方法标准,不断强化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依据。环保部积极推动土壤相关环境标准的制定,组织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今年1月修订后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正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近年,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已经在多个地区展开。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通过有关专项资金以及中央基建投资渠道,加大对相关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平台和部门年度预算资金,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比如,在修复技术方面,重点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目前利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砷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已在广西环江、湖南石门等地得到成功应用。 2010年以来,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48亿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 在环保部牵头编制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农用地受污染土壤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提出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上百个各种类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作,同时拟在湖南常德等地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试点和示范,逐步建立适用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科学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和成熟的土壤污染防治实践经验,为推动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借鉴。 在治理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从2011年开始,针对企业用地周边、农田、蔬菜基地、饮用水源地等,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 六至七年内遏制恶化趋势 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利用六至七年时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具体地说,就是使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污染严重耕地实现有序休养生息,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取得明显成效。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吃”和“住”,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是两个工作重点。耕地土壤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建设用地,特别居住和商业用地安全是人居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抓住土壤环境保护的这两个重点,就可以基本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土壤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治理环节也相对较多,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防”、“控”、“治”是需要我们重点抓住的三个环节。“防”就是通过建立严格的法规制度,实施严格的监督监管,严防新的土壤污染产生,保护现有良好的土壤。“控”就是开展调查、排查,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控制污染风险。“治”就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针对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类型分类施策,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当然,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摸清底数、完善制度、创新技术和提升能力四个基础之上。摸清底数,就是要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尽快摸清土壤污染家底,为进一步搞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计划和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制度,就是通过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部门制度,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使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创新技术,就是不断加大土壤领域科研投入,不断完善土壤修复技术、防控技术、风险管控技术等,加强技术支撑。提升能力,主要是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设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建立“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 Index:21 《全国新书目》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重点图书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重点图书 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3年第02期 978-7-5162-0166-4真实的罗姆尼迈克尔·克拉尼奇斯科特·赫尔曼2012.9/39.00元2012年美国大选吸引了世界的眼球,《真实的罗姆尼》由《波士顿环球报》两位资深记者共同撰写,基于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及数百次采访报道,呈献给读者一个无论在政治还是人格上都很迷人的总统候选人形象,让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全面了解这位复杂的政治人物。 978-7-5162-0274-6心事伍冰枝著赵彦华译2013.02/32.00元伍冰枝于1909年出任加拿大第二十六任总督,任期至2005年9月。她在多方面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资深媒体人和杰出的公务员,她在加拿大和国外曾获得了众多重要的奖项和荣誉学位。这本自传中,她回忆了自己作为一名加拿大记者及外交官的美丽生活。 978-7-5162-0000-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文集(精装)(上、下)王汉斌12.1/150.00元本书披露了一些高层决策和立法工作细节,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是怎样起步的,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978-7-5162-0198-5包青天 吴30.00元 在未成书时即被美国FOX公司买下影视出版权,吴蔚老师在中国是第一位。《包青天》一书十分到位地刻画了包拯少年时期的形象,他少年老成,待人处事严肃认真,胸怀大志,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也秉承了这种端正持重的天性。本书以包公破案为线索,形象地展示了“万古不靡”的特有包公文化。 978-7-5162-0018-6铸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 12,9/36.00元 本书是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大型电视纪录片《铸法》的图书版。主要介绍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法律体系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除了详细生动的讲解,更有几十位专家精辟独到的解读,是研究我国法律体系形成和发展,解读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内涵的集资料性、文献性和参考性的优质读物。 978-7-5162-0001—8王汉斌访谈录(精装) 王汉斌 12,1/80.00元 本书披露了一些高层决策和立法工作细节,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是怎样起步的,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978-7-5162-0012-4 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张千帆2012,4/30.00元本书首部从人格尊严思想为核心,全新评价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尊严理念的独到贡献。978-7-5162-0008-7法治与宗教——国内、国际和比较法的视角(美)小W.科尔.德拉姆2012.7/128.00元这本书收录了美国宗教在法律史上最经典的,里程碑式的判例,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新的范式。978-7-5162-0281—4(总论卷)978-7-5162-0282-1(内明卷)《中国化管理》(总论卷)《中国化管理》(内明卷)于江山2013.02/38.00元融合国学智慧、西方管理思想、红色经典管理经验于一体,是中国人写中国管理的第一部管理哲学著作。在哲学和科学的交叉点上凸显了中国化管理的特点、功能和文化魅力。该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已被教育部选为高校管理类主要参教书目。这次是修订后重版。978-7-5162-0163-3(第1部)978-7-5162-0190-9(第2部)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第2部)醉罢君山2012.12/47.00元 这是一套讲述唐代发展史的新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的王朝。大唐帝国战功赫赫,自开国始便积极进取,以钢铁般的意志,打垮一个又一个对手:在北方,廓清漠北,使中国声威远达北西伯利亚;在东方,征服朝鲜;在西北,降服西突厥;在中亚与南亚,大破中天竺、远征小勃律、大勃律,战胜阿拉伯等。书中透露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对当今中国的崛起不无启发。 978-7-5162-002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及实用指南系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 2012.3/66.00元 978-7-5162-01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主编吴高盛 2012,9/69.00元 本套丛书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释义及使用指南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纪实》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实践经验丰富并参与立法进程的专家对各个法律的条文做了逐条释解,内容权威实用,体例全面丰富,准确诠释立法原意。是相关立法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掌握民立法规定和最新修改要点的实用参考工具用书。 目前共出版19本,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及实用指南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教仲裁法》条文释义与案例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物权法学习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解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学习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学习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防治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978-7-5162-0089-6《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2012.7/35.00元978-7-5162-0073-5《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2012.6/50.00元978-7-5162-0075-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教仲裁法》条文释义与案例精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2012.6/56.00元978-7-5162-0072-8《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释义及实用指南本书编写组2012.7/78.00元978-7-5162-0094-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及实用指南朱少平主编2012.7/56.00元978-7-5162-0132-9《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2012.9/48.00元978-7-5162-009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主编何宝玉2012.7/28.00元978-7-5162-0102-2物权法学习问答主编王胜明2012.8/58.00元978-7-5162-0126-8《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2012.9/46.00元978-7-5162-0123-7《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解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2012.8/32.00元978-7-5162-0180-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刘左军主编2012.10/44.00元978-7-5162—0178-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学习问答本书编写组2012.10/26.00元978-7-5162-01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本书编写组2012.10/48.00元978-7-5162-0719-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学习问答本书编写组2012,11/26.00元978-7-5162-0181—7《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2012.11/39.00元978-7-5162-0177-0《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防治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2012.11/39.00元978-7-5162-0161—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及实用指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2012.11/45.00元
### Index:22 《老区建设》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初论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初论 作者:熊跃梅黄俭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02期 ?眼提要?演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内生滚动、资产注入、国有民办、独立学院四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各种发展模式的相互渗透、影响与借鉴。实践动力主要来自于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办学特色的逐步显现。 ?眼关键词?演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理论概括;实践动因 ?眼作者简介?演熊跃梅(1976—),女,江西省教师资格认定和培训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穴江西南昌330000?雪黄俭(1972—),男,南昌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穴江西南昌330044?雪 一般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以民办高校的创办形式、发展机制为背景,分析其产生背景、存在基础、实践动力等方面,从而揭示不同举办主体的民办高校运行机制、走向。探究中国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理论问题,分析发展的实践动因,对于推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研究视角 关于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共识,主要有: 第一,从地域视角进行研究。宫丽艳(1997)从民办高校的地域归属出发,认为九十年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广东模式、陕西现象。 第二,从运行视角进行研究。刘莉莉(2002)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以及创办主体出发,将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六种:以学养学的滚动发展模式、以产养学的注入发展模式、国有高校改制运作模式、民办二级学院的附属运行模式、资本联合的教育股份制以及教育集团的连锁经营模式。 二、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理论概括 综上所述,借鉴上述观点,从运行视角出发,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内生滚动模式。是指从创办民办教育起家,通过以学养学、内生动力、滚动发展的民办高校发展模式。该模式是改革开放初期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如黄河科技学院。 (二)资产注入模式。是指由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等社会主体注入一定规模的资金,创立或重组民办高校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社会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体现了高标准投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特点,如北京吉利大学。 (三)国有民办模式。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资产归国家所有,依照法律程序,报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等民营主体承办,采用灵活的市场机制进行运作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在改革的过程中,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对国有高等院校进行改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模式,如浙江万里学院。 (四)独立学院模式。是指公办普通高校与民间社会资金结合,运用民办高校的机制,相对独立运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资本联合的教育股份制、教育集团的连锁经营模式等概念。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可以归入资产注入模式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因独立学院在概念上已发生变化,在运行上也相对独立,“民办二级学院的附属运行模式”这一提法也需要重新考虑。基于这些因素,笔者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以上四种,是一种初步的理论探索,也充分考虑了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力图对客观现状进行一种理论描述,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三、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实践动力 一所民办高校既可能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非典型体现,具有多种模式的“身影”与特征,也可能是多种发展模式的集合体,体现了多种模式的相互渗透。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将是各种发展模式之间,相互渗透、影响与借鉴的历史过程,实践动力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特征。一般认为是指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投资者、决策者、管理者、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建立的权利运行机制或组织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权责划分、相互制衡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理顺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依法设立董事会(理事会),健全董事会决策程序,保障校长的执行权,确保其能够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学、管理等活动;落实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建立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治校的管理机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建立监事会,监督、稽查学校法人的资产情况、财产状况、工作运行等方面的情况。 (二)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跳跃式的发展态势,大众化教育逐步推进,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实现了由“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变。面临如此挑战,民办高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校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 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民办高校是全面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全面发展,要求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四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民办高校还要抓好规模、结构、效益三个方面,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在办学规模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办学质量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结构的优化、办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一定不能只讲究速度而忽略了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办学结构、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民办高校也不能一味贪大求全,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收取更多的学费,弥补经费的不足,这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办学结构方面。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只是在专科这一层次办学,学校的学科结构也比较单一,这种现状是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民办高校在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完善学科结构,能够通过教育部的评估,获得本科层次学历教育资格,并向北京城市学院等民办高校学习,积极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使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办学效益方面。民办高校要把办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考虑,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资产监管,实行财务公开,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面向社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社会满意度,打造学校的品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统筹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逐步显现 民办高校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如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多样化并具有特色的办学方式才能使得民办高校逐步创新,具有更显著的竞争力。 如前所述,全国各个省份共有1000多所民办高校,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一些有实力、有品牌的高校,往往是办学特征明显、专业优势突出的院校或专业。正如柯佑祥(2005)所言,西安的民办高校以外语类专业为主,河北的民办高校以医学类专业为主,成都的民办高校以影视专业为主。再如,一提起北京吉利大学,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汽车专业,一提起西安翻译学院,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外语专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民办高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真正办出特色的还比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穴2010—2020?雪》也鲜明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持合理定位。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办学体制,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避免与其他高校形成“同质化”现象。只有这样,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才能真正实现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宫丽艳.探索多元民办教育模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国民办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眼J?演.教育科学,1997,?穴4?雪.?眼2?演饶爱京,邱琳.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眼J?演.教育发展研究,2006,?穴4?雪. ?眼责任编辑:程文燕?演
### Index:25 《汽车纵横》 中国汽车企业准备好了吗? 中国汽车企业准备好了吗?作者:曹晓昂来源:《汽车纵横》2012年第10期 2012年,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忙碌,随着中国企业的日渐强大,其他国家针对中国企业的诉讼和调查也越来越多,而现在,他们突然发现,针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诉讼在明显增多。 同样忙碌的还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这个以改善行业内外贸易发展政策环境为主要职责的部门,不但要积极协调解决贸易纠纷,维护产业安全,还参与国家多双边贸易规则谈判,推动实施行业发展战略,提高行业国际化水平。近年来,随着贸易纠纷、贸易摩擦的加剧,“我们几乎天天都要加班”,贸易协调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当前欧美市场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三缺”局面仍然未有改变,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都在积极扩大出口,重振制造业,“大家都在抢夺日益缩水的蛋糕,贸易冲突一触即发。” 大棒已经举起 今年3月,美国近200名议员联名要求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多项汽车配件相关政策采取行动,他们认为这些政策使得中国汽车企业拥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6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法律顾问宣称,美方正在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采取反制行动,并密切关注中美汽车贸易中的其他问题。有评论认为,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以创造就业为由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将会抬头,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还将加大。 与此同时,欧盟也加大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限制力度。据报道,欧盟正在制定《汽车工业2020规划》,将采取措施确保欧盟汽车工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欧盟委员会透露,《汽车工业2020规划》特别提出支持欧盟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将通过贸易谈判以及各国法规程序的标准化,改善汽车工业产品的市场准入。9月6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发布了《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2-2013》,在向中国政府要求“市场平等地位”的同时,避而不谈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平等地进入欧盟市场的问题,仅表示,“中国应该先把自己的市场做好,再谈走出去的问题。” 甚至连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对中国汽车产业频繁发起了特保调查、反倾销等相关诉讼,这些都在客观上干扰着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事实上,与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出口大国50%以上的出口比重相比,我国汽车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3%左右,我国汽车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外国机构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制裁“大棒”已经高高举起。面对现实,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学会举起法律之剑,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汽车企业准备好了吗? 被动迎战的苦果 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信息显示,面对这些调查和诉讼,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应诉不积极、缺乏有效制约手段、被动迎战等现象。 但是,以欧盟和美国为首的部分WTO成员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意味着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进口国将采用第三国(替代国)企业的成本数据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从而人为地夸大倾销幅度和税率(以下简称“非市场经济待遇”)。 而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这种“非市场经济待遇“将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持续15年。因此,在2017年之前立案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企业或产业需要提出申请,并获得调查机关的认可之后,才能用自己的成本数据作为正常价值,用来与出口价格相比较,确定倾销幅度和相应的税率。 曾多次参与国际贸易纠纷案件的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文婕告诉记者,以欧盟为例,对于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应诉企业,调查机关将继续审查该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否受到政府干预。如果企业能够自行决定出口,那么调查机关将采用该企业自身的出口价格来决定其倾销幅度和税率(下文简称“个别待遇”)。欧盟的调查机关——欧洲委员会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于没有应诉或者应诉时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将适用调查中的最高的惩罚性税率。 在反倾销调查中,钱文婕建议,企业积极应诉是避免高税率的基本前提。而作为应诉的重点,以欧盟为例,申请市场经济待遇和/或个别待遇将为企业争取到较低的税率甚至是零税率。 “补贴”引发的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补贴问题一直是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欧盟成员国对中国倾销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中国补贴问题却很一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欧盟、美国政府和产业的庞大队伍都在专门搜集各类网站中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税收优惠等补贴政策的证据,包括乡镇级别政府的内部刊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贸易委员会内部人士认为,反补贴案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曝光中国企业享有的不公平优势,包括政府提供的廉价土地和融资。 2010年5月,欧盟首次挥舞起“反补贴”的大棒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立案进行反补贴调查,并于2011年5月开始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成为调查要点。 专家表示,随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关注加大、疑虑加深,对我国具体政策措施发起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贸易摩擦逐步向产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体制层面转变,地方政府的政策成为调查和关注的要点。 由于欧美等国认为政府补贴将使出口产品在价格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对进口国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WTO也允许成员国采取进口限制措施来抵消或制止补贴对国内产业的负面影响。因此,欧美等国尤其注意搜集中国各级政府、公共机构和金融机构向特定企业或产业提供的优惠待遇或资助。 按照中国入世时的承诺,最晚到2016年底,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将自动失效。反倾销税率有可能普遍性降低,而相应地,对中国补贴的质疑和责难就多起来。反补贴与反倾销最大的不同在于,反补贴将中国政府列入调查范围,使政府政策和体制遭受质疑。除了给企业造成影响外,也会进一步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 钱文婕告诉记者,与反倾销相比,由于补贴是属于政府的行为,除了抽样企业之外,出口国政府也需要填写调查问卷,针对抽样企业获得的补贴进行确认和解释。此外,反补贴调查的程序和方法略为简单,应诉企业无须申请市场经济待遇和个别待遇。在反补贴调查中,出口商按要求填报出口数量和金额,是避免高税率的前提条件。抽样企业积极应诉,与政府统一抗辩口径,则有机会争取到更低的税率。她特别提醒,在反补贴调查中,对于没有应诉或者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将适用此次调查中的最高惩罚性税率。拨款、优惠贷款或担保、税收减免、价格支持等都属于补贴形式,其中贷款和土地使用权通常是涉案金额最大的补贴项目。换言之,如果抽样企业在调查期间(通常为立案调查之前的一年)没有获得任何贷款或优惠的土地使用权,则补贴税率通常很小甚至为零。 “特保”能保护谁 除了反倾销、反补贴,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还面临一个壁垒——特保调查。 事实上,当进口产品出现数量激增,并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可以采取限制措施,这被称为一般保障措施。 一般保障措施必须针对同一产品的所有进口,对所有进口国不得区别对待。但中国企业面对的是更为严厉的“特保措施”,又称“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是仅针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而设立的,具有明显歧视性。 与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不同的是,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因此保障措施的调查程序比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简单。除此之外,出口国政府通常是保障措施调查的应诉主体,调查机关仅要求出口量较大的中国企业填报简单的出口信息。而且,调查机关针对出口产商确定的保障措施是统一的,不会因企业是否应诉而有所区别。 通过磋商与业界合作,以价格承诺或数量限制等方式,出口企业完全可以迫使进口国终止调查。钱文婕律师指出,“在保障措施的调查中,企业与有关商会和协会及时沟通,协助政府积极抗辩,同时联合进口商与进口国业界进行充分磋商,是争取低税率或无税结案的关键所在。”

https://github.com/quanshr/AugCon

DailyM consists of 1,000 articles carefully selected from a variety of high-quality Chinese magazines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life. These articles extensively cover issues of widespread public concern such as basic livelihood, politics, economics, and law, with each article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4,000 Chinese characters.

Downloads last month
62
Edit dataset card

Collection including quanshr/DailyM